《我们的家庭》:当丹麦也变成“难民输出国”

admin2025-07-02  2

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酒精计划》《狩猎》)在他的新剧《我们的家庭》中,试图向我们传达怎样的现实思考?在前两集中,他铺陈的议题之广,令人惊叹:从环境危机、家庭关系、爱情、阶级斗争,到流离失所的人群与经济体系——几乎涵盖了当今全球面临的所有核心问题。

丹麦,作为一个一向以平等主义自居的理想国,或许并不是最直观的故事背景。但正因为如此,作为“丹麦之子”的温特伯格更乐于在这个进步国家的土地上打上聚光灯,以一个想象中的近未来为舞台,展开对人类困境的深刻凝视。结果呈现出的,是一幅关于“即将来临的创伤”如何迅速瓦解一个表面繁荣社会的冷峻画卷。

当丹麦政府宣布,海平面将迅速上升并造成致命威胁,全国将全面关闭并启动不可逆的撤离计划时,这个国家的平静生活戛然而止。剧集从一群朋友、家庭成员、爱人之间的关系切入,以小见大地描绘了一个国家如何在危机中演变。我们看到邻国荷兰已濒临经济崩溃,房地产价值暴跌、银行停止取款、人口依照阶级进行重新安置。面对环境危机,全体丹麦人一夕之间成为难民。而一向以“扁平化”“无阶层”自诩的社会秩序,在生存威胁面前瞬间土崩瓦解。

这部剧所呈现的,是一个假想中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命运,但它更像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温特伯格借“丹麦”这一符号告诉我们:文明的外壳有多精致,崩塌起来就有多迅速。

这部剧集并非好莱坞式的灾难大片,没有爆炸、街头混战和火光冲天的场景,也不以“群体创伤”的猎奇来制造戏剧高潮。除了几场略显激烈的争执、情绪爆发、短暂的破坏行为与肢体冲突之外,整部剧始终维持着一种克制、稳定的张力。许多重要情节通过一场场外交式的对话推进,随着局势愈发恶劣,这些对话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带着怨恨与无奈。剧中隐约暗示了暴力升级的可能,但同样渗透着大量的人性温情,比如那对在灾难边缘依然选择扩展家庭成员的伴侣。

不出意料,局势很快变成一个巨大的情感压力锅:痛苦、失落、恐惧、心碎与冷酷无情在剧中交织。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看清角色的优先事项与抉择动因。可以肯定的是,看着这些角色执拗地面对现实,或在剧变中逐渐麻木,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

也许,这部剧目前最出色的部分,正是其对人物群像的塑造。它不要求观众去“喜欢”每一个角色,但他们身上的人性足以令你无法移开目光。无论能否认同他们的选择,你总能在他们身上看见某种“自己的影子”——也正因如此,你会真心希望他们能平安落地,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困局远非自己所能掌控。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保守秘密”是什么滋味,也知道何时选择与人坦白、何时选择隐瞒;我们都体会过爱情的萌发与消逝。而《我们的家庭》提出的问题直指人心:在大限当前,你会选择信任谁,又会欺骗谁?你真正珍视的道德底线是什么,又有哪些信念会在危机中被你悄然舍弃?——正是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使得这部剧集始终扣人心弦。

随着剧情推进,在欧洲边境即将封锁之前,剧中的人物被迫做出大胆选择,试图夺回对命运的掌控权。其中一位年轻角色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充满力量的演讲,呼吁同龄人“征服世界”,赢得热烈掌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当丹麦人也成为难民,他们所享有的种族、经济与文化特权,是否依旧能够随身携带?他们是否会比那些来自“低声望国家”的难民获得更多优待?

这一探讨让人想起现实中一些“白人移民”如何自称“外派”(expats),以与其他更受歧视的移民群体划清界限——哪怕他们的迁徙也是长期甚至永久的。《我们的家庭》中的角色似乎也抱有类似预期:他们相信世界会为他们“进步”的出身背景或“种族优势”让路。但倘若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又是否有能力适应接踵而至的剧变?

尽管我们无法确知温特伯格在此处的真实意图,但这些设问无疑是深思熟虑地安排在剧情之中的,它们为整部剧集增添了厚重的政治与伦理层次。

如果你已经跟上了前两集的密集节奏,那么后续的故事将更值得期待。温特伯格显然不满足于描绘一个“国家的告别仪式”,他更试图解剖整个西方社会的结构性幻觉——在危机面前,所谓的文明、优越与秩序究竟有多少能真正能被带走,又有多少不过是被临时赋予的幻象?

By Vanya Garraway

From THAT SHELF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1385650a50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