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慢热起爆背后,扫黑反腐剧出圈越来越难

admin2025-07-04  1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以法之名》靠内容打了一场硬仗。

从该剧播出至今的10天时间里,其云合有效播放市占率从第一天的2%涨到了7月1日的22.4%,在榜单上实现了大幅领先,而且到目前为止单日播放量一直呈现增加趋势。

如此明显的慢热与起势,是典型靠内容打出来的成绩。

目前该剧豆瓣开分达7.6分。但应该看到具有不错口碑的背后,该剧目前的集均有效播放量(根据云合估算)刚破千万,距离同类型《扫黑风暴》《狂飙》等仍有不小的距离。

曾打造《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狂飙》等热剧的扫黑反腐题材,出现如此情况,到底该如何解读?

“尺度”只是入门

要理解该剧的慢热,首先可以从内容领域的争议切入。

比如故事本身不够有新意,普通观众并不能理解内部检察侦查与一般巡视组的差异,也很难对故事开头的案件铺垫感兴趣;同时,叙事节奏整体分配存在问题,前三集的故事显得散乱且慢热,某些处理相较以往也降低了“烈度”,让该剧需要一些耐心慢慢入戏。

而目前比较多的讨论,会围绕着主演张译。

洪亮这个不得志、迷茫甚至有些窝囊的形象,和他以往的角色确实有相似之处,让观众在质疑表演同质化之余,也对洪亮的角色定位有所质疑,称其是“正义的怂包”。

但依然应该看到,该剧能够靠内容翻盘,还是有很多优点。

比如洪亮这个人物的矛盾性处理得很好。

剧集首先给出一个前期设定——洪亮想要脱检服。这种增加“人物灰度”的塑造方式不算新鲜,在很多涉及公共职务的剧中都出现过。

但剧中的处理亮点有二:一是这种塑造方式在以往的主流价值剧集里并不常见,因为离开意味着失去对工作的认同感,可谓是塑造正面人物的忌讳,要写出这背后的不得已,以及归来的原动力;二是同样的处理,如何填充细节让这个过程让人可信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张译整体表演未跳出以往框架的情况下,加上前两集情节未展开,确实成为影响该剧开局表现甚至出现争议的关键原因。但伴随着剧情推进,洪亮是慢慢丰满起来的,从想离开到选择归来,这个过程观众是能够感到情绪脉络的。

应该说,正面和中性人物的塑造都是《以法之名》的长处,急先锋郑雅萍这个角色有其可爱的一面;而中性人物的代表就是李人骏和许言午,目前都在“落水”的边缘徘徊,而且或许会是最能带来警示甚至震撼的部分。

有趣的是,以往扫黑剧中最容易出彩其实是反派人物,包括《扫黑风暴》孙兴、《狂飙》高启强等,但《以法之名》没有对反派加以太多笔墨渲染。

甚至如很多观众指出的,十五集之内主要的反派包括兰景茗、谢鸿飞、孙飞等以及其庇护的禹天成、陈胜龙等都已“跳狼”,而他们的坏也几乎是摆在明面上,缺乏“人物灰度”。这或许是这次创作的有意为之。

反派不够出彩,为什么观众还会感叹“尺度”大?

推出万海顶缸、谋杀检察官乔振兴、威胁涉事人员等手段纵然骇人听闻,但在扫黑剧的领域也并非罕见。

真正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或许是,目前反派使用的所有手段都是规则之内的,甚至很多对话都是非常有“官”味的,相比动辄杀人灭口的凶神,如此处理更见剧作功力,也会让观众有内心的震撼。

应该说,《以法之名》最大优点其实就是把故事讲得够踏实。而能够看起来“像”,或许是类似扫黑反腐题材剧集,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平台制片人Constance对搜狐娱乐分析称:“从早期反腐剧到近年来的扫黑反腐题材,取得成功都需要呈现一种系统生态和游戏规则的真实,而国内观众对这种真实普遍是熟悉的、也是有强需求的,这对于剧作者的功力、制作的细节都有很强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民的名义》解读视频的重点,会放在分析解读剧中那几场会议;《狂飙》的解读,离不开高启强到底构建了一个怎样的关系网。

“尺度”只是入门,把“尺度”背后的真实感落地,才是观众入戏的开始。这是开播之后,该剧将原本的类型受众逐渐吸引回来的关键优点。

难做,也难爆

《以法之名》开播之初的冷启动,其实多少让人有些意外。该剧的班底是堪称奢华的,剧方统计其中有强力代表作的演员就有六十多位。但即使在该剧更容易传播的电视端,首播表现也只能说平平。

同时,如果与同样靠口碑出圈的同类爆款剧《扫黑风暴》《狂飙》对比,两者的云合热播期有效集均播放量数据分别达到9076万和1.8亿,而《以法之名》开播十天预估有效集均数刚刚破千万,从目前的预估落点来看,该剧距离此前的爆款仍有差距。

或许需要看到的是,这离不开扫黑反腐题材在当下的市场难点。

一方面,这是现实题材剧集遇到的共性市场难点。

此前搜狐娱乐就曾撰文指出,这一轮制作升级的“新正剧”在走入周期后段的环境影响:观众对宏大命题的热情正在减退,而更容易与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产生共情。

Constance也有类似的观察:“当下的观众正在失去对外部世界和现实问题的兴趣,而寻求强剧情、强反转内容的刺激,很多长剧甚至在尝试‘短剧化’的制作。目前发力现实题材是需要勇气和合适的切入点的。”

另一方面,扫黑反腐题材本身,正在出现相关内容的饱和甚至市场钝感。

制片人信风指出:“这几年扫黑剧在市面上不算少见,而这个题材的故事模式其实是比较统一的;而且在很多相关涉案剧内容里,都会大量加入扫黑、‘打伞破网’的内容,无论是设定还是剧情,这类故事可以说观众都已经不新鲜了。”

所谓扫黑剧其实算是个比较新的概念,是2018年开始三年专项工作的宣传需求,与彼时的主流内容创作潮结合起来的产物,实际可以视为涉案剧(反腐涉案剧)或法治剧的一个分支。而这类内容观众可就不陌生了。

2015年开始因有关方面要求,2004年以来长期陷入创作低谷的涉案剧重回大众视野,其中扫黑反腐题材就有《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前期内容,2021年之后更有讲述扫黑专题的《扫黑风暴》《罚罪》《对决》《巡回检察组》《狂飙》等一系列内容。

《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刺激了围绕该领域的创作热情,此后多年更频繁有作品号称打造“《人民的名义》续集”;同期,多部门都在加强影视宣传这一窗口。

而如法院、税务、经侦、海外追逃等题材以及大量刑侦犯罪剧,都会涉及到扫黑背景,也加快了市场对这一主题的消费。

同时,还要看到该剧在宣传上的难点。而从慢热的数据表现看,该剧的宣传效果是比较有限的,除了市场钝感问题,也需要考虑该题材在宣传话题选择上存在某些劣势。

市场的“难”之外,如何拍好扫黑反腐剧的问题,也交到了制作端。

信风此前参与过相关内容的创作,他介绍,一般刑侦剧可能由平台或公司主控,涉案剧则基本不可能是单纯行业开发,从内容定调打磨、采风到拍摄把关,都需要在指导下完成。

“既要保证内容的安全过关,又要保证作品的人物和情节有真实性、共情感,还要在剧作层面达到高度、而不是一味念文件,创作压力确实非常大。” 信风感慨称。

即使如此,很多相关创作依然可能面对长期未播出的可能。比如于2016年杀青,高群书执导,黄志忠、张译、何平等主演的《国家行动》;还有2019年杀青,高希希执导,蒋雯丽、郭晓东、张丰毅等主演的《权与利》等剧。

从市场到创作,扫黑反腐题材剧都面对着诸多难点,而且越来越难。

但也应该认同,在只做“精品剧”的创作要求下,大部分相关作品无论是剧本的打磨,还是演员的选择,都表现出做大剧、做好剧的一些方向,这是值得行业参考的。

好内容始终是好内容

扫黑反腐剧其实这几年的探索也存在两条路线。可以从两个互为参照的故事,来看看这两者的区别。

一是傅东育此前在拍摄《破冰行动》的时候,尝试的是类型化的叙事风格,他要求扮演大毒枭的王劲松“千万不要演成一个毒枭,要给我演成一个教父,一个father,我要看到阿尔·帕西诺”,结果王劲松饰演的东叔大受欢迎。

二是在《狂飙》的拍摄时,导演徐纪周嘱咐演员们“千万不要照着韩国、美国的黑帮片给我演,一演就完了”,他要求演员们表现出生活的质感,让观众相信这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一放一收。一边是风格化、类型化,以流量演员搭配老戏骨演绎出传奇故事,代表作包括《破冰行动》《扫黑风暴》《罚罪》等;一边是写实感、真实性,由全员戏骨阵容踏实讲故事,从《狂飙》到《以法之名》都是这样的思路。

这其实也代表了剧集领域的两种审美导向。而后者或许证明了,脱离流量逻辑、快节奏强叙事,凭着好故事依然留得住观众。

值得欣慰的是,《以法之名》能够在整个剧集市场明显偏冷的环境下,靠内容杀出一条路。

好内容始终是好内容,观众也始终愿意为好内容买单。

《以法之名》的优势,是在人物塑造、剧情细节等方面表现出的真实感。而长剧能让观众愿意拿出更长时间,是因为能提供相对应的沉浸感与陪伴感,这是靠短平快提供情绪价值的短剧所难以实现的。

如Constance所说:“长剧做到现在,其实该讲的故事都讲过,甚至在短视频进行信息标签化、给各种类型总结了叙事套路之后,为什么大家还愿意花时间看剧?关键就是类型叙事框架之下,填充的人物和细节,让观众为你付出的时间足够值得。”

“现在已经很少有观众保持看剧习惯了。要让他们回来,接下来每一次开播都是硬仗。”

时至今日,希望《以法之名》再造《人民的名义》《狂飙》那样的声量,难度显然是越来越大的。但为内容付出的心血,市场和时间会证明其价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1572845a56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