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人物风评反转:李达康跌落,孙连城崛起?

admin2025-07-10  2

曾几何时,《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引发全民热议。

那时,李达康书记凭借一心追求 GDP、雷厉风行的形象,成为不少观众心目中的 “理想官员”,“达康书记的 GDP 我们来守护” 这句口号风靡网络 ,他那标志性的走路姿势和急切的语速,都成了大家模仿和讨论的热点。

而孙连城,那个喜欢仰望星空、被贴上 “懒政” 标签的区长,在当时可是被批得 “体无完肤”,成了不作为官员的典型代表。

时过境迁,如今再看相关评论区,却惊现画风突变。李达康的风评逐渐下降,被不少人指责过于功利、不顾下属;孙连城则咸鱼翻身,风评上升,甚至被一些人奉为 “人间清醒”。这一降一升之间,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大众心理变迁和社会现象解读?

曾经的 “网红书记” 李达康

李达康初登场时,那雷厉风行的做派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会议上,他言辞犀利,对下属工作不力的批评毫不留情,一句 “我不要听过程,我只要结果”,将他追求效率、注重成果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一心扑在 GDP 增长上,为了城市的发展,四处奔走拉投资、搞项目,光明峰项目就是他的 “心头宝”,承载着他对京州经济腾飞的期望。

在那个全民渴望经济快速发展、对腐败深恶痛绝的时期,李达康的形象宛如一道光。

他廉洁自律,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即便妻子欧阳菁卷入腐败案,他也能坚守底线,选择大义灭亲,这种 “出淤泥而不染” 的品质,瞬间拉高了观众对他的好感度。

他就像是现实中人们期盼的那种能干事、干实事的官员代表,为了城市发展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了大众对官员高效、清廉的想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观众心中的 “白月光”。

李达康对 GDP 的执着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严重问题。

在大风厂事件中,为了推进光明峰项目,他急于解决大风厂土地问题,忽视了工人们的切身利益 。

工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厂,面临下岗和生活困境,而李达康首先考虑的却是项目进度,强拆的决策激化了矛盾,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

这一事件凸显了他短期政绩与长期民生的矛盾,只看重经济数据的增长,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人的就业、安置等问题,让观众看到他在民生关怀上的不足。

这种重政绩、轻民生的做法,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让观众对他的好感降低,毕竟百姓更希望官员能真正为他们的生活着想,而不只是追求漂亮的经济报表。

在用人方面,李达康存在严重的失察和监督不力问题。

他重用丁义珍,却对其腐败行为毫无察觉,丁义珍打着他的旗号大肆敛财,给当地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出事之后,李达康虽然急于撇清关系,但他作为上级领导,对下属的任用和日常监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还有孙连城,李达康没有意识到孙连城的 “懒政” 其实与自己的领导方式和不合理要求有关,一味指责孙连城不作为,却不反思自己在管理和监督上的漏洞。

当问题出现时,他第一反应不是承担责任,而是试图将责任推给下属,这种行为让观众觉得他缺乏担当,作为领导没有为团队负责的态度,自然对他的评价也一落千丈。

李达康在工作中 “一言堂” 的风格十分突出,在常委会等场合,他常常凭借自己的权威压制不同意见,急于推行自己的想法,不重视其他成员的建议 。比如在一些决策过程中,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强行推进,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也削弱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这种独断专行的工作方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也让观众看到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不再是那个单纯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的 “好官” 形象,进而导致他在观众心中的风评下降。

孙连城刚出场时,绝对是观众眼中的 “反面教材”。

他每天掐着点上下班,对工作能拖就拖,光明区信访办那 “丁义珍式窗口”,把来访群众折腾得苦不堪言,他却无动于衷,只想着敷衍了事 。

李达康要求他整改,他不是哭穷说没钱,就是找各种借口推脱,十足的 “懒政” 模样。

在大风厂问题上,他也毫无作为,既不积极解决土地难题,也不主动安抚工人情绪,只知道抱着望远镜仰望星空,沉浸在自己的宇宙世界里,“宇宙区长” 的戏称背后,满是观众的嘲讽和不满,大家都觉得他是官场的 “混子”,浪费着公共资源,辜负了百姓的信任。

在当下社会,“躺平” 思潮悄然兴起,很多年轻人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职场竞争,感到力不从心,逐渐萌生出一种对功名利禄不再执着追求的心态,选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寻求安稳与平静。

孙连城就是这样,他早早看透官场的复杂与艰辛,不想再为升迁而奔波忙碌、尔虞我诈,这种心态与当下很多人的心境不谋而合 。他每天按时上下班,下班后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天文观测,沉浸在浩瀚宇宙之中,仿佛在宇宙的无垠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与争斗。

观众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渴望摆脱压力、回归本真生活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对他产生了共鸣,认为他是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坚守自我的代表。

随着对剧情的深入分析,观众越发理解孙连城面临的重重困境。

前任丁义珍的腐败行径给光明区留下了巨大的财政黑洞,孙连城接手时,区财政已是千疮百孔,连正常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更别说拿出资金去搞项目、做民生改善 。

在这种情况下,李达康还不断给他施压,要求他解决大风厂土地、安置工人等棘手问题,却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资源调配。

就拿信访办窗口改造来说,孙连城不是不想改,而是真的没钱,无奈之下才想出用小竹凳暂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却被李达康抓住把柄大肆批评 。

观众看到了他在困境中的无奈挣扎,意识到他的不作为并非完全出于主观意愿,更多是客观条件限制,对他的行为便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

在《人民的名义》构建的腐败丛生的官场环境中,孙连城的清廉显得格外突出。

与祁同伟、丁义珍等为了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的官员相比,他两袖清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参与任何腐败交易 。

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天文,哪怕自己掏钱买望远镜,也绝不伸手贪污。

这种清廉的品质,在众多腐败官员的衬托下,显得弥足珍贵,成为观众重新审视他的重要因素。

观众逐渐意识到,在那个充满诱惑的官场,能做到不贪腐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坚守,开始认可他在道德层面的正确性,进而对他的风评逐渐上升,从最初的批判转为欣赏他的洁身自好。

不同立场的观众对李达康和孙连城的评价差异显著。

从普通观众角度来看,他们更关注官员与自身利益的关联。

早期,李达康对 GDP 的追求让大家看到城市发展的希望,符合大众对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所以备受青睐 。

但随着对剧情的深入思考,普通观众开始关注到他的一些行为对底层民众的影响,像大风厂事件中工人的悲惨遭遇,让他们意识到李达康并非完美无缺,好感度也就随之下降。

而孙连城,一开始他的不作为让普通观众觉得他浪费公共资源,损害了大众利益 。

但当大众从自身生活压力出发,理解到他躺平背后的无奈,又看到他清廉的一面时,便对他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风评自然上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120080a70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