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康:嫁给耿其昌49年咯,台上搭档台下明算账,AA制没变过

admin2025-07-10  4

京剧舞台上,诸多知名演员结成了默契的搭档,诸如于魁智与李胜素、杜镇杰与张慧芳、史依弘与李军等,他们各具特色,共同演绎着经典。

最为独特的是,李维康与耿其昌这对搭档,他们不仅是同台演出的伙伴,更是彼此的配偶。

他们的配合,仿佛命中注定,同年降临人世,同年踏入中国戏曲学校的门槛,同年完成学业,自十几岁起便携手共进。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不仅在舞台上默契配合,即便步入婚姻殿堂,依旧如同共同生活的伙伴。

他们一直坚持实行AA制,李维康更是对自己要求甚严,连一枚鸡蛋都不曾多尝。

[id_304181879]

这样的生活,可能大多数人都理解不了,也忍受不了,

两人自相识以来,历经风雨,携手同行已近半个世纪,实属罕见的演艺界伴侣。

01

李维康,1947年,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降临人世,他的父母均系燕京大学的高才生,均毕业于该校。

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夫妻两人都是京剧的狂热粉丝,

宁愿缩衣节食,也要到戏园子看戏。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维康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熏陶,自幼便对京剧的舞台充满了憧憬。

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她年仅11岁便成功考取了我国著名的戏曲学府——中国戏曲学校,而这所学校正是现今闻名遐迩的中国戏曲学院。

也是在这里,她遇见了同岁的耿其昌。

学戏的过程极为艰辛,尤其在训练阶段,师傅们会严格督促学生们将腿踢至额头位置,同时,数十人需保持行列的整齐。

老师一声令下,就听见“啪”的一声,非常的整齐划一。

一天下来,所有人的额头都青一块紫一块,却很少有人喊苦喊累。

十二岁时,李维康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学校举办的演出活动中,凭借精湛的表演,他演绎的《二进宫》一剧令观众们惊叹不已。

尽管她的戏装显得颇为不合体,衣摆部分更是皱褶连连,然而众多资深观众仍旧能够迅速辨识出来。

假以时日,她一定会成为名角。

自那时起,李维康便被学校视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她不仅歌唱技艺高超,而且在其他领域亦表现卓越。

她一人身兼多职,同时担任班里的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

与李维康相较,耿其昌显得较为普通,他性格朴实,沉默寡言,对外界事物不甚关心,全身心投入到学戏和唱戏之中。

在所有男同学中,就数他唱的最好。

自那时起,他们便携手成为了舞台上的黄金搭档;在每一次学校的演出中,他们总是扮演着最为瞩目的角色。

他们甚至曾共同为高层领导献艺,年纪轻轻,已领略过诸多盛大场合。

自11岁起,他们便携手同练技艺;12岁起,便同台献艺;如此深厚的情谊,堪称幼时好友。

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较为纯真,尚未受到琼瑶剧的侵蚀,尽管他们常常相聚,

却都没有想过男女那些事。

相较于李维康既要承担学习任务,又要参与演出,同时还需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的情况,耿其昌显得更为早熟和领悟力强。

02

临近毕业之际,恰逢特殊时期,李维康的家庭不幸遭遇变故,亲人分散,各奔东西。

在戏曲学校学习的她也没能幸免于难。

李维康不仅被抓了典型,而且还被人孤立和刁难,还差点丧命。

有一次,李维康一大早就站在墙根喊嗓子,这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可就在她入神的时候,一块砖头擦着她的鼻尖直直掉在了地上,

李维康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她不敢想象,如果这要是真砸在头上,她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抬头向上望去,发现楼上的窗户敞开着,却不知是何人所致,她并未对此事进行深究。

一心扑在戏曲上的她告诉自己:

“世道不会永远都这样,总会过去的。”

目睹李维康的困境,耿其昌内心感到极度的痛苦,更令人难受的是,他实际上并无能为力。

有一天中午,李维康突然被很多人拉走,到太阳底下晒着,

感受着七八月份的烈日,耿其昌忍不了了,他打算帮李维康出头。

他找到一个大喇叭,冲着台上就喊:

李维康不过是一名学生,她并未犯下任何错误,你们不应对她持续追责。

尽管他的话语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然而对于李维康而言,却宛如品尝了一根清凉的冰棍,给人带来一丝舒爽。

心里别提多舒服了。

夜幕降临,耿其昌仍旧对李维康牵挂在心,于是在校园内徘徊漫步,最终在一处光线昏暗的隐蔽角落,

看到了正蜷缩在那里看书的李维康。

见四下无人,他走过去说:

“你千万别放心上,想开点,他们就是嫉妒你。”

说完,红着脸落荒而逃。

经过这些事情,李维康也对耿其昌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情。

如耿其昌所说,李维康只是一个学生,她又能做错什么?

得益于学校教师的关心与支持,李维康的状况得以显著改善,他获得了更多的行动自由。

耿其昌也有了更多和她相处的机会。

正当他年约十七八岁,春意盎然,耿其昌内心躁动不已,便忍不住给李维康递上了那张小巧的纸条。

上面写着类似情书一样的东西,但非常含蓄。

李维康仅瞥了一眼,随即递给他一张纸条,纸条上清晰地标着八个醒目的大字:

“要把青春献给事业。”

看李维康比自己还不开窍,耿其昌有些着急。

不久之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又给李维康书写了一封,这一次,他采用了不同的措辞,他询问道:

“我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

李维康见躲不过去了,就写了四个字回他:

“特殊位置。”

这一次,耿其昌终于心花怒放。

03

李维康毕业后投身于中国京剧院的舞台生涯,与此同时,耿其昌则加盟北京京剧团,投身于样板戏的演绎之中。

《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那时,中国京剧院设于魏公村,而北京京剧团驻扎在虎坊桥,两地相隔甚远。彼时,地铁尚未开通,两人若想见面,实属不易。

当时,耿其昌的情况与李维康无异,他每日上午需练习嗓音,下午投身于学业,夜晚则需登台演出,平均每周演出三次。

从早晨到晚上,所有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

为了能够见到李维康,耿其昌在休息期间,每日清晨破晓便动身,急切地搭乘早班车。

见面后,两人聊工作,聊生活,还会一起唱上几段,

一直到天黑,耿其昌才会坐最后一班车回去。

因此,他还写了一首诗调侃自己,说:

“久走两城间,有人把心牵。霞童晚我起,月老早我眠。”

正值特殊时期尚未结束,李维康时常挂念亲人,心情总是低落,郁郁寡欢。

耿其昌设法以各种方式来安抚她,努力让她心情愉悦,这一行为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愈发亲密。

1975年,他们俩均已年满二十八岁,相恋已近十年之久,同事们的祝福声此起彼伏,

两人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导师对他们寄予厚望,即便是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婚居之中,也用红纸精心剪裁出了一个硕大的“喜”字。

可即便这样,两人也受到了批评,说他们“小资”。

而且,领导还对他们进行了劝诫,表示虽然可以步入婚姻的殿堂,但现阶段不宜考虑生育子女,应将演艺事业放在首位。

这让两人哭笑不得。

婚后,耿其昌亦被调至中国京剧院,他们得以在同一单位共事,自此得以日夜相伴。

但就在此时,李维康却提出,两人要AA制。

李维康的想法很简单,当时她家里条件不好,她要经常补贴娘家,

性格要强的她不想让别人认为她占便宜,

而且她也担心,时间长了,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

耿其昌对此并不十分介意,他甚至劝慰李维康,强调夫妻关系如同一体,彼此荣辱与共。

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愿意一起分担。

然而,李维康的立场极为坚定,她对自己要求甚严,即便是早餐时煮鸡蛋,她也总是成对地煮制。

这样两人就可以平分,她一个都不肯多吃。

目睹李维康的举动,耿其昌自然不敢再“占便宜”,于是开始与她共同实践AA制的夫妻生活方式。

04

1977年,李维康正式接任了京剧院二团的领导职务,自此,她带领着团内八十余位成员,常年奔波于各地进行演出。

平均每年都要演150多场,夫妻两人都忙的不行。

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夫妻俩AA制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他们每月都会从薪资中提取一部分,将其汇集起来,用作日常生活的开支。

在每次联合登台表演后,他们都会将所得的演出收入平分,各自保留一部分作为个人的“小金库”。

如果家里要买什么东西,两人就一人一半凑钱。

所以两人很少因为钱而吵架,这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演出,

时间长了,AA制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默契,一种习惯。

在90年代,众多京剧表演者因收入微薄,陆续放弃演艺事业投身商海,最终收获颇丰。

李维康与耿其昌这对夫妇却并未动摇,他们拥有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致力于振兴京剧这门艺术。

李维康评价耿其昌,称其为人憨厚,她所敬佩的,正是他那份纯朴,那份清正,那份孝顺。

他们在舞台上携手共舞,而在幕后,他们不仅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们彼此竞争,共同在京剧领域内提升彼此的技艺,均不希望沦为拖累团队的一员。

也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才让两人成为舞台上最受欢迎的一对演员。

夫妻俩兴趣相投,性情相近,均以艺术为重而淡泊名利,这无疑使得他们在舞台上的协作愈发默契无间。

两人甚至默契到,就连嗓子的调门都一样。

起初合作,他们俩的默契程度极高,因此观众们听起来感到特别愉悦。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耿其昌的声音逐渐变得低沉,然而不久之后,李维康也出乎意料地步了他的后尘,声音也开始降低。

神奇的是,不管怎么降,两人还始终在一个调门上。

这也是两人能搭档一辈子的原因,说没有缘分,他们自己都不信。

李维康和耿其昌只有一个女儿,是在他们结婚的第六年生的,

因为她出生就有8斤重,所以家人都喊她“八妹”。

父母都忙于演出,八妹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她每天清晨醒来,便会径直走向桌前,取下那张小纸条,上面记载着李维康与耿其昌离去前对她的一番嘱托。

或许受到了父母的熏陶,八妹在学业上同样十分努力,但她并没有追随父母的脚步,成为一位京剧表演者。

他毕业后,选择了金融行业,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且还非常的孝顺。

岁月如梭,李维康与耿其昌如今已迈入77岁高龄,除非是极其重要的演出,否则他们登台的机会已颇为稀少。

这对喜欢他们的观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两位老师在京剧领域贡献卓著,他们的一生都在舞台上演绎着角色,现在他们应当得到应有的休息和享受,安度晚年。

愿两位导师身体健康,期待未来日子里,能有机会目睹他们再次携手登台,重现往日青春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148880a71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