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杨少华离世,父亲早逝,12岁擦鞋养家,为儿子们付出一生

admin2025-07-11  5

杨少华这一生,最不爱听“春晚”俩字。

他曾4次有机会登上春晚,但每次都在年三十下午被拿下,还因此得了一个“杨三十”的外号。

无法在春晚舞台上说相声,成了杨少华一生的遗憾。

现今,这个遗憾再也无法弥补了,因为杨少华老先生在2025年7月9日下午,永远离开了人世。

1931年,杨少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穷苦人家。

父亲早逝后,他和姐姐为了帮母亲养家,小小年纪就四处捡煤核,从未享受过童年的快乐。

12岁那年,杨少华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一家鞋店当学徒工。

这家鞋店的隔壁,就是北京著名的启明茶社,很多相声大腕轮流在这里说相声。

杨少华近水楼台,时常去茶社外偷听,后来多次耽误做工,师傅一气之下就把他辞退了。

离开鞋店后,杨少华转头就进入了茶社当杂工,还在常宝霆、苏文茂等人的帮助下拜师郭荣启,开始正式学习相声。

当时的相声圈拜师需要宴请同行,周知亲友,用行话说叫“摆知”,以此来证实自己的身份。

可当时的杨少华太穷了,压根拿不出请客的钱,这就导致他一直未被同行认可,也压根没人请他去演出。

家庭贫困,没有工作,甚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18岁的杨少华,只能背井离乡来到天津,进入轧钢一厂做了一名钳工。

没想到峰回路转,厂里只要有文艺演出,杨少华就报名参加,最后竟然成了厂里的文艺骨干。

因为会说相声,一年后,杨少华就被调入了南开曲艺团工作。

就在杨少华憧憬着美好未来时,“特殊时期”来临,各大剧团停工,他只能另谋生计。

为了活下去,杨少华跟着同行四处奔波,最艰难时,还在人民公园、水上公园等地练过摊,在当时吃尽了苦头。

最困难时,杨少华每次去演出,主办方提供的午饭他都舍不得吃,全部拿回家,养活了4个儿子。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切回归平静,相声才再次回到大众视野。

杨少华抓住机会,开始给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做捧哏,很快就被调入了天津市曲艺团工作。

杨少华和马志明合作的《戒烟》、《地理图》等节目,在当时深受观众喜爱。

到了八十年代末,他的搭档又换成了赵伟洲。

和赵伟洲合作的十多年,是杨少华事业的巅峰期,也留下了《枯木逢春》《危言耸听》《最佳顾客》《文坛赝品》等优秀作品,在当时都颇具影响力。

此时的杨少华做捧哏已经十分出色,台上的他看似蔫不拉几,实则一扭身、一咧嘴,都能拿捏好时机,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

杨少华的声音也极具特色,略带沙哑却不失洪亮,略微蔫软却不失阳刚,辨识度极高。

即使几十年过去,只要杨少华的声音一出现,70后和80后的观众,依旧能一耳朵就说出他的名字。

进入千禧年之后,除了说相声,杨少华又在儿子的帮助下拍起了电视剧。

《闲人马大姐》中贫嘴幽默的梁老师,《杨光的快乐生活中》有点倔有点贫的热心老头杨丰年等,都令观众印象深刻。

杨少华一生幽默风趣、热爱舞台,晚年即使不再上台,也时常拍摄一些有趣的小视频,观众们亲切的称呼他“杨爷爷”。

对于杨少华的离世,网友们都十分心痛。

因为在7月9日上午,他还参加了天津某餐馆的开业典礼,当时的他看起来很虚弱,坐在轮椅上一言不发。

有人责怪他的儿孙们不孝,说老爷子一生都在被儿子消费。

回看杨少华的一生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托举孩子们。

儿子们小时候,杨少华外出工作,制作单位管饭,他一口舍不得吃,全部拿回家给孩子。

儿子们长大后,有人要读书,他就努力赚钱;有人要说相声,他就尽量配合;

在外人看来,儿子们是在利用他,可对杨少华本人来说,他甘之如饴。

老爷子的一生都在为了孩子们付出,临终前也尽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我想,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的他,一定无怨无悔。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163273a72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