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陈佩斯同名话剧(豆瓣9.2分)的电影《戏台》,像一块被时光浸过的老戏骨,带着民国的风尘气,把乱世里的荒诞与坚守揉进了方寸舞台。
陈佩斯与黄渤的对手戏,如同文武场的鼓点与胡琴,一沉一浮间,撑起了这部喜剧里的笑与痛。姜武饰演的洪大帅虽然矛盾的导火索,但真正让故事落地生根的,是陈佩斯的风骨与黄渤的市井气。
1、陈佩斯:老班主的“真”与“熬”
戏班班主侯喜亭是陈佩斯的“本命角色”,身上有股子拧劲儿:面对军阀的枪杆子,他膝盖能弯,腰能弓,但那句“老祖宗的东西怎能说改就改”,总带着豁出去的决绝。
拍摄时他是出了名的“较真”,跪地时膝盖砸在硬木板上的闷响是真的,撞墙时额头泛红的印子是真的,导演喊停后他盯着戏台柱子发怔的恍惚劲儿,连场工都说“陈老师是把魂儿搁戏里了”。
侯喜亭的可爱,在于他的“两面性”。对徒弟他是说一不二的严师,转身面对大帅的副官,又能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他会为了保住戏服连夜给军阀太太送礼,也会在后台对着残破的“忠义千秋”匾额偷偷抹泪。
陈佩斯把这种“熬”演得有层次:最初是强撑着体面,后来是慌里慌张地圆场,最后炮火连天里,他抖着嗓子喊“接着唱”,那声音里的沙哑,藏着一个戏痴最后的体面。有观众说,看他跪在地上颤抖的髯口,像看到了所有被生活摁着头却不肯趴下的人。
2、黄渤:草根的“懵”与“闯”
黄渤演的大嗓儿,是个典型的“乱世幸运儿”,河北梆子没唱明白,却被认成京剧名角“楚霸王”,糊里糊涂推上了戏台。
这个角色的妙处,全在“错位感”里:私下对着镜子练眼神,挤眉弄眼像在做鬼脸;吊嗓时憋出的调门,能把屋顶的麻雀惊飞;可穿上戏服站在聚光灯下,那股子从市井里带出来的浑不吝,反倒比真角儿多了几分野趣。
黄渤最擅长抓小人物的“暗爽”。大嗓儿被大帅夸“有霸王气”时,嘴角偷偷翘起来又赶紧抿住;被陈佩斯逼着背戏词,一边抱怨“这不是为难人吗”,一边把词儿抄在烟盒上。
最绝的是他和大帅对戏那场:本该唱“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脱口而出“你这人忒霸道”,抬手就给了对方一巴掌。
那瞬间的惶恐和“打都打了”的破罐破摔,被他演得像邻居家犯错的二小子,又气又笑。有影评说,黄渤的表演像块滚刀肉,怎么拧巴都透着股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3、双雄对戏:一个“守”字撞出火花
陈佩斯与黄渤的对手戏特别有趣,侯喜亭教大嗓儿唱戏,一个端着架子比划“云手要圆”,一个缩着脖子学出个“鸡刨食”;后台算账时,陈佩斯拨着算盘叹气“这月又亏了”,黄渤啃着窝头接话“要不我去给大帅家当厨子?”一庄一谐,把乱世里的师徒情演得既扎心又暖心。
最妙的是两人对“戏台”的不同理解。陈佩斯看戏台是命,黄渤看戏台是临时饭辙;陈佩斯教戏时强调“要入戏”,黄渤上台前偷偷往靴子里塞棉花“垫高点显威风”。
这种认知错位,在“硬扛”那场戏里爆发:陈佩斯瞪着眼说“记住,你现在就是楚霸王”,黄渤咽着唾沫问“那要是演砸了呢?”陈佩斯一拍桌子“砸了就认倒霉!”——两个演员的眼神一碰,把底层人“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变成了黑色幽默的高光。
4、演技里的时代褶皱
在观影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侯喜亭和大嗓儿,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陈佩斯的表演带着“守”的重量:他整理戏服时抚平褶皱的动作,像在抢救一件稀世珍宝;被军阀逼改戏时,他攥着剧本的手青筋暴起,指节发白。这是老派艺人的体面,也是文化在强权面前的倔强。
黄渤则演出了“活”的轻盈:大嗓儿把河北梆子掺进京剧里,把市井笑话编进戏词里,看似是胡闹,实则是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他吊嗓时跑调的河北口音,和陈佩斯字正腔圆的念白形成对比,像两种生活态度在较劲:一个要“纯”,一个求“混”,却在炮火里殊途同归:陈佩斯扶着颤巍巍的戏台柱,黄渤扯着破锣嗓子开唱,那一刻,“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5、观众强烈共鸣
观众对陈佩斯和黄渤的表演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陈佩斯的沧桑感与职场妥协形成互文,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无奈与坚持;
黄渤从草根到“顶流”的荒诞成长引发了观众的共情,让观众看到了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奋斗。他们的表演让观众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影片《戏台》于7月12日 - 13日进行了五城点映,7月17日在全国公映。观众在观影时可以重点关注黄渤“霸王登台”的滑稽初秀以及陈佩斯撞柱高呼“活不过今晚”的绝望爆发等段落,这些精彩的表演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影片的魅力。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陈佩斯和黄渤领衔主演的《戏台》讲的不是戏,而是人。
陈佩斯的侯喜亭,是不肯向日子低头的倔;黄渤的大嗓儿,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活。两人往戏台一站,就像把民国的风雨请到了眼前,笑着笑着让人想叹气,叹着气又忍不住想笑,这大概就是好演员的魔力:不用喊口号,不用讲道理,演活两个人,就演透了一个时代。
那么,7月17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看《戏台》,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