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真正的「华语大片」来了

admin2025-07-13  1

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看《长安的荔枝》原著的时候,就觉得这本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

然后也会想,谁适合来拍呢?很自然地,大鹏这个名字就会浮现出来了。

毕竟,小人物的奋斗史,尤其是一名人到中年的小人物的奋斗史,一向都是大鹏的拿手好戏。

纵观大鹏这十年来的创作,从早年的《煎饼侠》《缝纫机乐队》,再到后来的《吉祥如意》《保你平安》《热烈》,相信大家都不难发现一点——

身为创作者的大鹏,最为标志性的一点,就是他一以贯之的真诚和小人物视角。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类型片导演,大鹏也是一直在进步、求新和求变的。

透过每一部作品,你能看到他在类型上的探索,在表达上的耕耘和沉淀,以及他对于“讲一个好故事”的执着。

不要小看这一点。在这个行业,能做到“稳定输出”其实就很难了。而要做到每一部作品都能有改变、有提升,就更难了。

在这一层面上,《长安的荔枝》可以说是大鹏迄今为止,交出的最有分量的一份答卷。

大制作、大IP、大卡司的加持,都让整部电影更具备大片的气质。

我个人尤其想要提到的是,这可能是大鹏的作品里,视觉上最「好看」的一部。

毕竟,《长安的荔枝》所讲述的是盛唐,美学上要呈现的也是盛唐的气象。

而《长安的荔枝》的视觉风格,不仅有考究的历史还原,也贵在一种「反差」的张力

岭南的荔枝园,炎热、粗粝,看似朴实无华,却充满生命力——

长安宫闱,恢弘、肃穆、华美,却也极其压抑、死气沉沉。

尤其你可能也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拍岭南,大多是青天白日。

而到了长安,则以夜戏为主。

这些金灿灿的琉璃花灯,看似展现的是大唐的华贵奢靡,实则也是大唐“盛极转衰”、漫漫长夜的命运的暗示。

这些美术、摄影、调度的匠心,于我个人而言是很惊喜的。

整部电影如同一幅精工细作的大唐画卷,随着情节的深入徐徐铺展开。

质感上的提升,会让我们的观影体验更好、更沉浸。画面里的深意,也能让我们最直觉地抓到影片的表达和情绪。

也确实能感受到,大鹏更厉害了。他对于类型片的驾驭、品质的把控,又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回归到影片本体,《长安的荔枝》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讲述了一个非常好看、抓人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影片的核心情节,是将岭南的鲜荔枝在变质前运回长安。

这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叙事。

它的核心就在于“快”。

所以影片的节奏也要快,要紧凑。

绝不拖泥带水,没有任何冗余,简单的铺垫过后,就立刻将李善德推入绝境。

够快,才够“燃”。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个任务对于李善德而言,是一个绝对的死局。

残酷的倒计时,失败即死的惩罚,整个“不可能任务”的框架,都天然地为故事带来了高度的戏剧张力。

而电影的燃点,就在于如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这一点上,李善德是一个绝对的实干家。

把事情做成,既不靠喊口号,也不靠投机取巧,靠的是自己的头脑和智慧。

每一次勘查、每一次试错、每一次调整……都让他离终点更近一些。

这可以说是原著的精华部分,影片也忠实地还原了这些名场面。

比如格眼法、运输路径的计算、运输工作的调配……

这非常了不起,是一出大唐的“技术革命”。

在这个过程里,李善德攻克的不仅是技术难题,他也证明了自己、找回了他身为技术人才的尊严。

上司刘署令觉得他是个废物、他最没用,才把他踢了出来顶锅,让他做“荔枝使”。

同僚和上级们都在看他的笑话,觉得他必死无疑。

那么他就让刘署令、让所有人看到,你们以为李善德做不成的事,李善德可以做。

甚至这件事,放眼整个大唐,除了李善德,无人能做。

他要打这些人的脸,他要打整个大唐的脸。

人定胜天,逆天改命。

《长安的荔枝》,燃就燃在这里。

在这一层面上,影片矛盾冲突的设计,是极具层次感的。

看似表层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抗,是荔枝无法保鲜的技术问题。

但其实它的内核还是人与人的对抗,是李善德作为一个技术官僚,在体制内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反抗。

而《长安的荔枝》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这个技术层面的“燃”。

它的内核是更具有现实批判性的。它敏锐地指出,真正的“不可能”,根植于庞大而腐朽的权力系统本身。

从最开始,“荔枝使”的本质,就是权力顶层一拍脑门、不顾现实的荒谬指令。

而整个官僚体制的高效运转,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牟取利益、压榨底层。

尤其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李善德明明突破了不可能,呕心沥血做出了完美方案,为什么执行层面还是如此复杂和艰难?

因为这归根结底还是人祸,是杨国忠等人的冷酷算计,是中层官吏的推诿塞责、层层盘剥……

而这些,都会导致底层的“李善德”们的崩溃。

一颗荔枝的技术难题或许可以解决,但权力倾轧和体制性腐败的铜墙铁壁,才是影片最激烈、也最无法调和的矛盾。

李善德的专业、勤恳、本分,在庞大腐朽的体制面前渺小无力。

你不希望李善德输,但他没有办法赢。

因为他越接近成功,越发现永远有一只命运的巨手在摆弄着自己。

讽刺的是,他从来都没有过选择。

拍出了这一层,你才会觉得,大鹏真是把“送荔枝”这件事拍透了。

同样,你也会觉得,大鹏把“李善德”这个人演活了——“小人物”这个赛道,对于大鹏来说,可能已经不是舒适区,而是统治区了。

他非常精妙地拿捏了李善德身上的那种喜剧性和现实性的平衡。

作为一个职场牛马,他的那种卑微、唯唯诺诺,和他被生活、被职场压得喘不过气的沉重。

在此基础上,他又演出了李善德身上那种最核心的特质,他的认真和守正。

李善德看起来是个软柿子,踢到他就算是踢到棉花了。

但他的内在很“轴”,很较真。他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职责。

也正是这种“轴”,让他愿意一次次地去试错、去修正。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里,他面对的不是一次、而是千百次的失败。无论失败多少次,他都可以死咬着牙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

这也是这个人物最闪光、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更了不起的是,他演出了李善德身上的“悲剧性”。

从意气风发到理想幻灭,从麻木妥协到不甘挣扎,到最终到豁出性命后的释然与坚守本心。

大鹏将角色内心的痛苦、愧疚、挣扎与逐渐累积的愤怒,都处理得内敛、克制,却极具穿透力。

尤其当李善德心力交瘁、一夜白头时,这种巨大的冲击力,不仅是视觉上的外形改变,更是精气神被彻底抽干的枯槁感。

而最终他独自一人在马背上孤注一掷的狂奔,也是我今年在大银幕上见到的,最震撼的、最具有情绪张力的画面之一。

一个真正的好演员,甚至不需要靠台词。

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观众读懂全片的主题。

大鹏在马背上的回眸一瞥,就道出了《长安的荔枝》全片的悲怆和厚重。

归根结底,《长安的荔枝》之所以好看,就好看在它的人味。

观众在李善德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古代一个官吏的悲剧,更是每一个在生活重压下挣扎、试图守护尊严与良知的普通人的缩影。

因此,影片所描述的并不止李善德一人,更是一群人的挣扎和觉醒。

在有限的篇幅里,苏谅、阿僮、林邑奴等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戏份。

这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改编思路:影片强化了他们身上,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他们不再是帮助李善德运荔枝的“工具人”,而是李善德的朋友、知己,是和李善德一样,被这时代巨轮碾轧的“边缘人”。

他们为何甘愿押上性命、倾家荡产、以身犯险,也要去成全李善德那看似渺茫的“荔枝梦”?

当然不仅为利。

是为了情义、承诺,更是一群久被压抑之人,对“做成一件事”,对“证明自身价值”的渴望。

毫无疑问,在人物立体度的刻画层面,影版《长安的荔枝》是今年华语片做得最好的。

而这,可能也正是《长安的荔枝》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说到底,“荔枝”不重要,“送荔枝”更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是荔枝背后的每一个人。

影片最终指向的,是“人”本身的价值,是荔枝背后每一个具体的、有温度的生命的价值。

从不可能到可能,靠的从来不是帝王的一句话、杨国忠的一道令牌。

而是无数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用双手、用脊梁、用未曾泯灭的真心,共同托举出的平民奇迹。

这份重压下的微光,足以刺破盛世的幻梦、照亮人性的尊严,也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留下一点悠长的回响——

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活,以及,我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守护住那一点“人”的温度与光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408066a77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