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爱奇艺的微剧策略,确实打出了漂亮的一仗。
该平台推出的S级竖屏微剧《成何体统》自6月28日上线以来,已经连续11天稳定在猫眼平台短剧热度榜前三,同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登上热搜。在爱奇艺站内,该剧更创下爱奇艺发力微剧以来的站内热度峰值新高,成为平台竖屏内容战略的“代表作”。
作为爱奇艺在宣布发力微剧以来交出的首份S级“答卷”,《成何体统》不仅收获了内容热度与口碑,更试图回应一个更具产业价值的问题——长视频平台,是否能在“长短协同”布局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法?
长视频平台也能拍好竖屏短剧
《成何体统》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一次多维开发、系统运营的阶段性成果。
该剧改编自七英俊的同名小说,其IP热度,早已在多个内容形态中得到验证——漫画、有声书、广播剧、动画番剧层层铺垫,为后续改编提供了扎实的基本盘。
在微剧上线之前,《成何体统》动画版第一季就曾在2024年暑期档成为一匹小黑马。它不仅在爱奇艺站内斩获多项第一,还在爱奇艺海外站拿下自制国漫历史最高单日播放量,上线首周登顶美、韩、新加坡等地区动漫榜Top1。
而此次微剧《成何体统》能够延续热度,关键仍在于IP内容本身与微短剧的较高适配度。
《成何体统》讲述了一位社畜穿书成为炮灰女配,偶遇同为穿书人的反派暴君,两人组队求生的故事。套娃式穿越+反套路宫斗的新颖设定、超快的叙事节奏以及网感十足的对白设计,是这部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此次微剧版改编,则在多个层面实现了“承接”与“放大”:
一方面,微剧直接承袭动画版的口碑和受众基础,演员妆造高度还原角色形象,成功拉近与二创粉丝、动画党、原著读者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对标平台长剧的S级制作规格亦为项目质感托底。“How are you”互认身份、自动转桌火锅等经典桥段悉数还原,角色关系与视觉体系完整统一,服化道与运镜调度也尽可能贴近了“长剧质感”。
不过从观众反馈来看,《成何体统》微剧倒并非没有短板。例如难以抹除的“流水账”之感、对剧情的不当删减,又如频繁对不上口型的角色台词、节奏把控失调等等细节BUG。这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多数竖屏微剧难以突破的“结构短板”。
但整体来看,《成何体统》已是目前竖屏剧中完成度相当高的作品,在爱奇艺微剧池中实现“破圈”。在我们看来,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场在创作与体量限制间寻求突破的攻坚测试——虽非完美,但完成度已经高于行业平均线。
“带动效应”才是关键
毫无疑问的是,从播放量来看,《成何体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现象级爆款。
根据猫眼数据,截至7月8日,该剧的累计有效播放量刚超过1500万。受限于爱奇艺平台独播,这一数字不仅低于更晚开播的双平台拼播的竖屏剧《朱雀堂》,即便在云合数据全网微剧日榜中也远不能跻身TOP30。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被高估。若将视角拉回平台整体战略,《成何体统》的价值远不止于“单剧转化”。
在我们看来,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撬动了整个《成何体统》IP内容生态的持续运转。据短剧新圈观察,微剧版《成何体统》上线后,该作动漫第二季和长剧版在爱奇艺的预约量较日常增加了3倍,成为平台少有的“多形态互哺型IP样本”。
事实上,早在动画版第一季推出时,爱奇艺就已经有意围绕该IP进行长线运营。例如为了避免项目两个季度间隔太久造成热度流失或口碑反噬,该项目决定在第一季推出24集,完成一段完整剧情线,避免季度间隔拉长导致热度流失。
这一次的微剧版则选在动画空窗期上线。作为IP内容衔接节点,微剧《成何体统》一方面引导用户回流动画,同时为动画版第二季与真人长剧引流蓄能。
因此,微剧版《成何体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能否成为爆款”,更在于能否成为IP协同内容的中心齿轮,带动动画、微剧、长剧的联动效应,进而持续释放IP势能。
在此维度下,微剧不只是一个“短内容”试验场,亦成为了平台新内容逻辑中的重要接口,担当了一个连接、导流、放大IP价值的中枢角色。
近日,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在第三届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微短剧主题研讨会上直言:“短视频逻辑创作的微剧对于爱奇艺的用户来说,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底层的创作逻辑就要从短视频的表达向微剧影视化表达转变,这个底层逻辑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
这种逻辑转型的落点体现在三个方向:破除同质化、从量转质、抓头部造经典。《成何体统》正是这套方法论下打造出的首个S级IP微剧样本。
横向观察,类似打法在其他平台亦有布局。其中最典型如芒果TV,在其2025“芒果领鲜大会”的短剧片单上释出了包括《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武林外史》等经典IP改编短剧以及若干部芒果综艺、热播长剧衍生短剧。
而在更早些时候,《庆余年》《九重紫》《唐朝诡事录》《去有风的地方》等热播剧集,也均以衍生短剧的形式,用以探索优质IP流量的二次放大。
即便不执着于头部IP改编项目,像《成何体统》这样以微剧切入、撬动平台活力、反哺动画与长剧等内容热度的操作路径,依旧是值得更多平台思考与参考的。
在不追求极致流量变现的前提下,让微短剧的角色从“流量导向”走向“生态协同”,或许才是长视频平台更具延展性的“向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