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的荔枝》到《淬火年代》,剧集“宇宙”只是看上去很美?

admin2025-07-16  3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剧集IP开发“宇宙”,不算新鲜事。

近期收官的《淬火年代》,就是一部标准的“宇宙”剧,不但与《大江大河》系列共享“东海市”这一故事发生地,前作中的宋运辉、梁思申等角色更先后亮相,王凯、杨烁、杨采钰等原演员也纷纷再度出演。

“宇宙”也可以用在营销上。此前《长安的荔枝》中客串出演的易烊千玺,再与该剧主演雷佳音同屏,与曾经的口碑爆款《长安十二时辰》串联起“长安宇宙”,成为《长安的荔枝》较为出圈的营销话题。

但从播出效果来看,剧集“宇宙”给新作带来的加持比较有限。

而剧集行业吆喝多年的“宇宙”,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

问题在内?在外?

《淬火年代》的质感还是有保障的。

正如许多声音指出,这是一部少有的、呈现了世纪之初制造业发展初期的现实题材作品,从呈现环境真实性、时代特殊性的角度,是具有极高现实价值的。

但客观来说,《淬火年代》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相较与《大江大河》系列仍有一定差距。

《大江大河》中三大主角的各自选择,尤其是宋运辉选择的革新道路,都是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不断丰富起来的,也因此而更加动人;而《淬火年代》柳钧投身自主研发,则是剧集开头就有的某种天降使命感,从人物丰富性还是时代代表性看,观众的共情度或许没那么高。

但即使该剧达到《大江大河》的水准,是否就能再现前作的影响?

此前《大江大河3》播出的时候,狐厂娱乐观察就曾撰文指出,彼时该剧在网播端的表现,就存在制作升级的“新正剧”走入周期后段的环境影响:观众对宏大命题的热情正在减退,而更容易与小切口、小人物的故事产生共情。

《淬火年代》面对的内外部问题,或许也折射出打造剧集“宇宙”的一些难点。

一方面,在国内观剧市场以年为单位急速变化的环境下,指望一种类型、一种风格的剧集保持市场影响力,相对于其他已经成熟的市场,难度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目前国剧生产的品质确定性问题,进一步影响着剧集“宇宙”作品的表现。

《长安的荔枝》其实也存在同类问题。

从剧集品质上看,该剧存在争议的剧情注水和剧情线逻辑问题,影响了该剧的市场想象力;而从外部环境看,市场对于该剧延续《长安十二时辰》的精良制作与古代风貌,也在逐渐脱敏,反过来会放大剧情上的一些短板。

剧集“宇宙”的逻辑,在这两方面问题之下,似乎很难适配行业现状。

那么,行业为何会坚持对剧集“宇宙”的开发?

“宇宙”有用吗?

从2020年开始,剧集行业掀起过“宇宙”发力的热潮。

彼时多家平台都开始了剧集“宇宙”发力,包括“尾鱼宇宙”“鬼吹灯宇宙”“紫金陈宇宙”“华夏古城宇宙”等,都成为各家战略发力的一部分。

制片人彤彤对狐厂娱乐观察分析了背后的关键背景:“2019年之后,行业从流量逻辑转向‘内容为王’的新逻辑,如何靠内容吸引受众成为新的课题。那么剧集‘宇宙’这种系列化开发思路,在当时电影行业有先例的情况下,成为平台侧的关键选项。”

如果对“宇宙”下一个定义,其基本要素应该是在不同故事之间,通过共享世界观、人物关系或历史背景,打破单一故事的局限,形成一种“网状叙事”的整体效应。

彤彤认为,这种叙事策略存在三方面优势。

“一是在内容上,熟悉的故事背景和人物,会让新作更容易形成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也会降低故事世界观的接受门槛;二是在剧宣上,如果前作的口碑比较好,那么续作在宣传上会天然得到加成;三是‘宇宙’的商业价值,也要远大于单部作品。”

而在剧宣阿灿看来,剧集“宇宙”目前已经兑现的价值,还是集中在宣传,“剧宣的要点就是让观众理解,在这部剧里会看到什么。‘宇宙’会让观众建立对剧集风格气质等方面预期,而看到的又是全新的故事,这可能比续集更容易带来新鲜感。”

这些年来行业对剧集“宇宙”的开发,大概有两个方向。

首先是作者型“宇宙”,即依托某个作家的作品做系列化开发。

很多作家的作品之间,都会有类似“宇宙”的设定,比如早在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里,不同时代的作品之间也会有人物、武功的相互呼应。近年来的文学创作,类似的例子也有不少。

比如统一的城市和人物要素,有早期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尾鱼小说的“神棍”沈木昆,刘慈欣的博士丁仪,紫金陈的严良;南派三叔的“盗墓”IP更有着统一的世界观和人物,剧集谱系从《老九门》直到现代的《盗墓笔记》《沙海》《重启》系列等。

历史题材方面,马伯庸小说整体风格和气质取向统一,且依托不同朝代背景的诸多作品,也给剧方在同时空剧情上留出了串联空间;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图密码》,更是一开始就以“宇宙”世界观进行创作。

近些年行业还出现了衍生“宇宙”,即依托某经典名作进行“宇宙”式开发。

比如依托《射雕英雄传》创作的《金庸武侠世界》五部曲,除了《铁血丹心》是原著改编内容,其他四部基本是原创故事;不过《铁血丹心》不及预期后,后续内容还未播出,近期有望播出《华山论剑》。此外围绕《三体》的单人衍生剧集,或许也将走这个思路。

其次是制作团队型“宇宙”,依托同一创作班底打造同世界观的内容。

比如编剧指纹的“津港市宇宙”,作品包括《白夜追凶》系列、《重生》系列和《庭外》;五百执导或担任监制的《心理罪》《十日游戏》《在劫难逃》《扫黑风暴》,故事发生地则都名为“绿藤市”。以地名构建悬疑地标,也能让不同作品与观众建立从内容品质到风格的默契。

但也应该看到,真正能建立稳定受众,实现作品连“爆”的“宇宙”,目前还很少见。

“剧集市场的根本问题,是内容品质的不确定性,在外部竞争环境加剧的情况下,让观众降低了观剧热情。不管是靠IP、靠明星、靠‘宇宙’,都只能是剧集宣传的放大器,而不能根本解决如何让观众留下的问题。”彤彤表示。

“观众最终只会为内容买单,不存在其他任何可能。”

而伴随着观众对剧集兴趣下滑,剧集“宇宙”对市场观剧决策的影响,难免出现贬值。前文提到的内外部问题,会因此进一步放大。

行业还需要“宇宙”吗?

今年备受关注的古装剧《藏海传》,官方宣布该剧为独立原创故事,但其实有不少讨论提到《藏海传》与“盗墓”IP的关系。

在阿灿看来,剧方的选择或许是因为“盗墓宇宙”给剧集带来的加持,或许小于可能的题材争议,“或者说,郑晓龙+肖战,这样的制作体量可能也不太需要原型‘宇宙’。所谓‘宇宙’能带来的营销效果,我觉得已经越来越小了。”

阿灿还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宇宙”思路开发的多部剧集,首部作品出现口碑问题表现不及预期,后续内容的剧方会要求剧宣与前作进行切割。

“内容的不确定性,是目前行业开发‘宇宙’最大的问题,也限制了这种模式的可能性。”

剧集行业还需要打造“宇宙”吗?

需要正视的是,到目前为止,因为行业早期IP开发方面的无序性,以及到目前依然凸显的内容不确定性,类似内容开发和营销策略,很少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无论是从作者IP的角度,还是原创内容建立人物、地点、时代背景等叙事锚点,去建立不同作品的联动机制,增强观众对叙事的认知和粘性,这种思路应该说是有效的。”彤彤认为。

“只是过去,‘宇宙’多数时候只是少数深度剧迷的内部狂欢;如果未来行业能建立工业化的开发能力,剧集‘宇宙’能够成为一种锦上添花,还是有行业想象力的。现在平台还在不断试图强化内容,这种打法上的思路应该会延续下去。”

在目前各平台发布的片单里,类似“宇宙”的发力依然存在。

最近一批项目,比如围绕科幻剧《三体》推出的《三体·大史》等角色衍生剧集;在70年代背景下,以同样的时间循环模式展开的《开端》“宇宙”新作《开启》;“尾鱼宇宙”的新作《枭起青壤》《三线谜回》;以及《心理罪》系列衍生作《人鱼》《宽恕之城》等。

此前公开的还有“少白宇宙”新作《暗河传》、天下霸唱“死神”系列IP改编的《真火神探刘横顺》、紫金陈IP衍生剧《长夜难明:双星》、“盗墓”宇宙新作《南部档案》《九门》等。此外还有《唐朝诡事录》《灵魂摆渡》等IP衍生的同世界观微短剧。

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能否以内容确定性为支点,逐渐撬动观众兴趣,让剧集“宇宙”形成价值。

“现在的情况是,咱们的很多运营和服务能力,走到了内容开发前面。但如果内功不够,会再多高明的武功,也不算真正的强大。”彤彤表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595281a82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