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奎与杨紫琼,《皇家师姐》大爆背后的那些故事

admin2025-07-16  1

本文作者:李啸天

前文说到,元奎早年的发展不太顺利,游离于不同的班底之间,没有自己的归属。

既不属于“洪家班”,也不属于“成家班”,还不属于“袁家班”。虽然是元字辈的师兄弟,却跟唐佳合作更多,参与了多部楚原武侠剧。可是,他也不是“唐家班”成员。一直飘着。

元奎的首位贵人,当属于袁和平。

元奎的早年经历,与袁和平很有些类似,都是晃荡于各个剧组,却存在感不足。袁和平是遇到了吴思远,在吴教父创业之初,就拉上了袁大眼,组成班底,从武师扶正做武术指导。

随着吴思远逐渐走红,在圈内拥有了地位,袁和平跟着水涨船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获取了越来越多的资源。

于是,在1976年拍完《南拳北腿》之后,在1977年拍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时,队伍扩大,作为补充人员,元奎被袁和平拉来作协助。同行的,还有元彪。

正是这次机会,被元奎抓住了。

元奎连续在《南拳北腿斗金狐》《鹰爪铁布衫》里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在《南拳北腿》的跟风之作《神腿铁扇功》里也有不错的表现。

1977年的元奎,正式脱颖而出。他的表现得到了袁和平与吴思远的一致认可。

1978年,《醉拳》正式开拍,元奎首次晋升为副导演,正式踏上导演之旅。《醉拳》一出,就彻底爆了,老板吴思远、导演袁和平、主演成龙全都红了。身为副导演的元奎,也跟着红了,算是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再也不用到处苦哈哈恰饭了。

1979年,在袁和平执导的《醉拳》续集《南北醉拳》中,继续有不错的表现,饰演了大反派“北醉拳”黄正利的弟子,在片中有精彩的打斗戏。同时,继续在台湾作品《太极气功》《佛拳皇爷》《真假功夫》里历练,一步一个脚印,步态越来越稳。

(《南北醉拳》里的元奎,还是相当帅气的)

1981年,吴思远接受嘉禾的邀请,联合洪金宝,重磅打制李小龙作品《死亡塔》。这个时候,吴思远唯一可以利用的李小龙镜头只有葬礼的纪录片,凭空讲一个李小龙主演的故事,很难。但是,吴思远做到了,硬是拍出了一部没有李小龙的李小龙主演电影。

由此,吴思远获得了业界巨大的认可,获得了去美国拍片的机会。于是,前往美国拍摄了《血的游戏》三部曲,导演便是元奎。

为什么是元奎?

因为,在《死亡塔》里,元奎就已经是联合导演了。这部电影,由吴思远、洪金宝、元奎联合导演。

吴思远与洪金宝,那可是当时香港一顶一的大导演,元奎能够与他们并列,而且在具体执行层面,付出的更多。这也是元奎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尽管票房一般,但是巨大的故事创意,细节的执行,还是让元奎获得了业界的充分认可。

成龙加入嘉禾的第一部作品《龙少爷》,就邀请了元奎来作支持,他也提供了不少好点子。

1982年的《龙之忍者》,是吴思远扶持袁和平上位做导演之后,再次在“思远影业”内扶持新导演,选中的就是元奎。

《龙之忍者》很成功。但是场外的元素,主演李元霸与老板吴思远之间的纠纷,上升了暴力层面。导致的结果,是多输。李元霸被封杀,吴思远两年没有再拍片。

等他复出拍片时,也对港台很失望,直接去了好莱坞。而且,带上了元奎。

在这之前,经过《死亡塔》的合作之后,大师兄洪金宝也看中了元奎的执导能力,率先拉他过来,重磅拍摄《皇家师姐》,由元奎执导,杨紫琼主演。

上面是说,尽管洪金宝与元奎是师兄弟,之前也合作过。但是,元奎真正被打磨出来,是靠“思远影业”。袁和平是他的首位贵人,吴思远则是第二位。

为洪金宝的“德宝”公司拍摄《皇家师姐》多少有些被三毛哥捡果子的意味。话说回来,大师兄洪金宝算是元奎的第三位贵人。毕竟,给他机会了。

三毛哥,在扶持人这方面,没得可说。扶持林正英拍摄《僵尸道长》系列,那可是真帮扶。还有曾志伟,在新艺城成立之前,没有成为“新艺城七怪”之一之前,也是跟着洪金宝混的,是“洪家班”的龙虎武师,曾志伟成名后多次在公开感谢过洪金宝。还有午马、胡慧中、邹兆龙,也非常实惠地得到过洪金宝的大力扶持。甚至是成龙、元彪,在成名早期也得到过洪金宝的多方帮助。

将《皇家师姐》交给元奎,的确是对他的看重。

洪金宝自身的发展,就挺波折。

自1977年在得到嘉禾力捧,执导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之后,洪金宝的发展就像插上了火箭一样,扶摇直上。

组建了“洪家班”之后,洪金宝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也是在1977年,洪金宝在主演麦嘉执导的作品《面懵心精》时,与麦嘉、刘家荣合作的很投机,于是相约组建公司。“嘉宝影业”的招牌,当年就被挂了起来。

随着《醉拳》的大火,“嘉宝”便跟风拍摄了动作喜剧片《老虎田鸡》、《搏命单刀夺命枪》。两部片的票房都还不错,而且招兵买马,黄百鸣、石天等人,跟着加入了“嘉宝影业”。

按说,《老虎田鸡》、《搏命单刀夺命枪》之后,“嘉宝影业”本该一步步走向壮大,但这所电影公司却在1980年完成了电影《咸鱼翻生》之后,突然宣布了解散。

根本原因,在于嘉禾出手了。

毕竟,“嘉宝”是围绕洪金宝为核心组建的公司。嘉禾那边看到了潜在的威胁,便出手招揽洪金宝回巢,并许诺为洪金宝创立子公司“宝禾”。

背后多一位“大老板”的支持,显然要比自己单打独斗轻松许多。于是,洪金宝选择了回归嘉禾的怀抱。

等于是,“嘉宝”被“嘉禾”釜底抽薪了。洪金宝带领“洪家班”回归嘉禾。麦嘉等人那边,则遭到“金公主”的召唤,组建了“新艺城”。

“宝禾”成立后,拍摄了创业之作《鬼打鬼》。

按说,有了嘉禾的力挺,“宝禾”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宝禾”作为“嘉禾”子公司,看起来挺风光,但说到底还是为别人打工。成立了“宝禾影业”之后的洪金宝,在待遇上和“嘉禾”的签约导演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且,“宝禾影业”成立之初,嘉禾担心洪金宝缺乏公司运营的经验,对“宝禾影业”的运营进行了不少约束。

1980年到1983年之间,以“宝禾影业”的名义制作、发行的电影,仅《鬼打鬼》一部。而随后的《败家仔》、《人吓人》、《奇谋妙计五福星》等作品,则都是以“嘉禾”的厂牌,进行的制片、宣发。

相比“新艺城”的蓬勃发展,不知道洪金宝会不会后悔?

大概率,是后悔的。

现实就在眼前,不得不服。

但是已经错过了这个村,没有了那家店。怎么办?

1983年,洪金宝在拍摄《奇谋妙计五福星》时,遇到了岑建勋。此时的岑建勋,有意成立一家电影公司,走上独立制片人的道路。而这个想法,也获得了洪金宝的认可。

于是在1984年,洪金宝与岑建勋合伙,共同创立了“德宝电影”。

随着“德宝电影”的成立,嘉禾担心洪金宝再度离巢,于是开始在1984年大力扶持“宝禾影业”。这一年,“宝禾影业”换上了新的logo,并且先后打造了《人吓鬼》《神勇双响炮》两部作品。

1984年的“宝禾影业”重获新生。同时,也是这一年,“德宝电影”也凭借创业作《等待黎明》,正式擦亮了自己的厂牌。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洪金宝虽然凭借“动作喜剧”扬名影坛,但他对于文艺片的拍摄,却一直情有独钟。这就是后来洪金宝要拍摄《提放小手》《七小福》《八两金》的渊源。而且,他还正式拿到过香港金像奖影帝,货真价实。

不过呢,在1980年代早期,文艺片的票房成绩难以捉摸,洪金宝想要投拍文艺片的想法,也屡次遭到嘉禾的反对。“德宝电影”的成立,让洪金宝的“文艺片梦想”,有了实现的机会。于是,洪金宝、岑建勋联手策划了《等待黎明》。

这部《等待黎明》在“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第2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第30届亚太影展”上备受瞩目。周润发因为该片,拿下了“金马影帝”、“亚太影帝”两座奖杯。本片之后,再过两年,到1986年,周润发就终于凭借《英雄本色》彻底完成了翻身,火遍全 。正是《等待黎明》,让“票房毒药”的发哥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可以继续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德宝电影”也因为这部《等待黎明》,正式打响了自己的厂牌。

《等待黎明》虽然在奖坛之上揽获了不少荣誉,但在票房市场之上却表现平淡。

为了稳定公司的发展,《等待黎明》之后,“德宝电影”也走上了动作喜剧的拍摄之路,接连打造了《双龙出海》《皇家师姐》《圣诞奇遇结良缘》等作品。

时间,就到了1985年。

今天要说的正片,《皇家师姐》正是这一年的作品,有特殊意义。

这部作品的老板是洪金宝,还得先聊下大师哥三毛。

1985年,是三毛哥福兮祸兮的一年,高光与高风险同时发出了锐利的光芒。

这一年,“宝禾影业”推出的《福星高照》《夏日福星》《僵尸先生》《龙的心》,全部打入了年度港片票房排行榜的前五位。随着这四部作品的诞生,“洪家班”成为了“嘉禾”最卖座的电影团队,“宝禾影业”的地位随之快速提升。

这一年,香港富商潘迪生巨资入股“德宝”,成为了“德宝电影”最大的股东。随着潘迪生的巨资入股,“德宝电影”也日渐壮大。

而随着运营资金的到位,“文艺爱情题材”为主,“喜剧动作题材”为辅,也成为了“德宝电影”的发展路线。

1985年到1987年之间,“德宝电影”凭借潘迪生带来的巨大资本,相继拍出了《痴心的我》《地下情》《最爱》《梦中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异乡故事》《听不到的说话》《最后胜利》《秋天的童话》《颠佬正传》等文艺爱情经典。

这一年,“邵氏影业”宣布停业。“邵氏院线”并入“德宝电影”。拥有了院线业务之后,“德宝”和“嘉禾”、“新艺城”三足鼎立,并列为香港80年代三大电影公司。洪金宝事业发展到了巅峰。

1985年,洪金宝进入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手下“德宝电影”、“宝禾影业”都迎来了一次发展高峰。

但是,危机随之而来。

洪金宝“德宝”、“宝禾”两手运营的方式,让“嘉禾”相当不满。“嘉禾”作为巨头,相当有自己的想法,想当初不怎么支持“宝禾”,就是有原因的。核心就在于洪金宝不易控制,这人野心太大,能量也大,不怎么听话。

何况,现在“德宝”拥有了邵氏的院线,直接在院线领域成为了嘉禾院线的竞争对手。有了自己的院线,“德宝电影”便不再在嘉禾院线里投放。

就这样,“宝禾”方便,“嘉禾”依旧与洪金宝是合作伙伴,但是在“德宝”上已经变成了竞争对手。

但是,洪金宝现在最火,又能怎么办?

凉拌,忍着。

毕竟,洪金宝是票房顶流,“宝禾”是“嘉禾”的摇钱树。

为了继续合作,“嘉禾”隐忍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不代表没想法。

刚巧不巧,这一时期成龙的“威禾影业”开始在大银幕上绽放光芒。

1985年,彻底奠定成龙身份与地位的《警察故事》正式上映,大家熟知的“搏命”的成龙诞生了。“嘉禾”头牌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从洪金宝开始向成龙倾斜。

更何况,相比洪金宝的不听话,听宣不听调,成龙就显得是乖乖仔。

大家总是觉得洪金宝会捧人,成龙不会捧人。其实很大程度上,成龙的“威禾”一直是刚刚成立之初的“宝禾”,受到了母公司“嘉禾”极大的限制,想捧人也得不到支持,成龙相对比较乖,他也没有洪金宝那种纵横捭阖的能力,在交游上远不如后者。洪金宝就是社交能力实在太强,手上的资源实在是太多,一直受到“嘉禾”的忌惮,对他始终提防着。

1987年,洪金宝执导、洪金宝携手元彪主演的《东方秃鹰》,市场受挫。“嘉禾”非常势利地将目光转投到了成龙与“威禾”的发展之上,弱化对“宝禾影业”的支持,资金输入上大幅下降。“宝禾”的出品量立马锐减。

1988年,洪金宝拉来成龙,再加上原有的元彪,“铁三角”合体合作拍摄了《飞龙猛将》,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弥补《东方秃鹰》的损失。然而,这部由铁三角联合出演的《飞龙猛将》,票房成绩还不如成龙个人主演的《警察故事续集》。

“嘉禾”立马行动,彻底断了对“宝禾”的输出,不再提供资金支持,全面转向成龙的“威禾”。也不是全断,而是提供的量,只够拍摄小成本影片。

同时,“僵尸片”的退潮,给了“宝禾影业”致命性的打击,小成本电影都没了题材。

更为重要的是,90年代初,“永盛电影”的崛起、周星驰的出现,更是对小成本港片市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洗礼。

1992年,步履维艰的“宝禾影业”,在拍摄了《蝎子战士》之后选择结业、停产。

“德宝”那边呢,日子也不好过。

1988年,“宝禾”遭到了大老板“嘉禾”的冷落。同一年的“德宝”,也遭到竞争对手“新艺城”的重击。

曾经的“嘉宝”,洪金宝与黄百鸣、麦嘉合作无间,兄弟一家亲。转眼,“新艺城”就对“德宝”的发出了重拳出击。致命一击,是将周润发挖走,断了“德宝”文艺片的后路。

1985年到1987年之间,“德宝电影”拍摄了不少文艺爱情作品,凭借周润发、林青霞、张学友的市场影响力,这些作品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但是从1988年开始,“新艺城”也入局文艺爱情片市场,拍摄了《长短脚之恋》《杀之恋》《阿郎的故事》等经典作品。周润发更是被合约死死地拴在了“新艺城”的电影银幕之上。

失去了周润发,再好的文艺作品,也难以保证票房成绩。整个香港,能扛文艺片票房的,除了周润发,也就梁朝伟了。可是,那时候的梁朝伟,还没有红呢。梁朝伟的电眼魔力,要到他中年之后,才有了足够的成熟男人的韵味。那个时候,周润发就是唯一。

1988年之后,“德宝电影”放弃了文艺片的拍摄,将精力放在了“警匪动作片”的打造之上。

然而,无论是元奎的《神探父子兵》、袁和平的“特警三部曲”(《特警屠龙》《洗黑钱》和《冷面狙击手》),还是冼杞然的《黑猫》两部曲、杨丽菁的《皇家师姐》第三四五六部,上映后都未能获得太好的成绩。

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巅峰期。而港片片商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1992年,迫于财务压力,在“宝禾”宣布结业、停产的同时,“德宝电影”也选择了结业、停产。而梁琤、仇云波合作的《黑猫2:刺杀叶利钦》,也成为了“德宝电影”结业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洪金宝手中,只剩下“宝祥影业”一副牌了。这个厂牌自1979年就成立了,但是在拍摄了《无牙老虎》,就被雪藏了。随着“德宝”、“宝禾”遭遇发展困境,洪金宝也再度挂起了“宝祥影业”的招牌,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洪金宝以“宝祥影业”的名义,先后自资拍摄了《鬼掹脚》、《烈火街头》、《群龙戏凤》、《鬼咬鬼》、《脂粉双雄》、《誓不忘情》、《黐线枕边人》等多部作品。

不过这些作品的票房成绩,都不怎么理想。其中,1989年的《群龙戏凤》投资巨大,该片的票房亏损,更是让洪金宝背负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为了还债,洪金宝只好放弃了导演、制片的工作,仅以演员、武指的身份,参与拍摄了《火烧岛》《洪福齐天》《一触即发》《猛鬼入侵黑社会》《小鬼三个爸》《龙父虎子》《东成西就》《东邪西毒》等作品,为“宝祥影业”的债务,四处奔波。

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电影开始显露颓势。面对江河日下的市场环境,1995年的“宝祥影业”,也推出了结业之作——《冇面俾》。

从1977年成立“嘉宝影业”,到1995年“宝祥影业”的结业,洪金宝在创业过程中,见证了港片的崛起与衰落。

洪金宝的创业之路,也在香港电影的兴衰交替之中起起伏伏,最终走向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的“宝祥影业”结业之后,洪金宝便回归平常心,重新回到了事业之初的演员、武指的位置,平稳发展了多年。

这也是我们见到的现在的洪金宝。

想不到吧,曾经的红胖子,是如何在香港电影界掀起了冲天巨浪,对香港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洪金宝创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他事业起到加持作用的,最大的莫过于“五福星”系列,从1983年开始至1996年结束,共七部,由“嘉禾”、“宝祥”、“宝禾”等公司共同出品。那些年,作为对抗《最佳拍档系列》而拍摄的系列电影作品,与后者联手一直霸占着香港电影票房的最前列位置。

洪金宝的手上,还有“富贵系列”、“僵尸道士灵幻系列”,都是一谈港片就让人津津乐道的电影佳作。

稍微不注意的是,洪金宝还有一个“皇家师姐”系列,这可是“五福星系列”之外另外一个能够拍摄7部的电影系列。

从1985年开始,至1991年结束,“皇家师姐”对于“德宝电影”来说,是这家电影公司的典型代表作。而且,这个系列对于香港的“霸王花”题材的兴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还直接推火了杨紫琼、杨丽菁两版师姐,为香港影坛输送了有生力量,意义非凡。

1984年,“德宝电影”成立以后,洪金宝就选择两条腿走路,左手文艺,右手动作喜剧。其中,文艺片是他的重点,开篇之作是《等待黎明》。这个,上面已经说了。

“德宝电影”的动作喜剧开篇之作,是《双龙出海》。按照上映时间,这部片甚至比《等待黎明》还稍早一些,算得上是真正的开篇之作。

《双龙出海》尽管挂了“德宝电影”的招牌,但它是“宝禾电影”出品的《神勇双响炮》的续集,因此也叫《神勇双响炮2》。后来,又在“德宝”的名下,拍摄了第三部《智勇三宝》(神勇双响炮3)。

“德宝”真正按照自己想法,打造的第一部电影是《猫头鹰与小飞象》,而且由洪金宝亲自执导。有关这部片,大公在前文里已经聊过了,这里略过。

其实,上面有关洪金宝的发展经历,都是大公的禁脔,他细细聊过,这篇只是一个简单的回顾,不算抢戏哦。

《皇家师姐》是“德宝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大作。

因为这是潘迪生注入资金后,“德宝”鸟枪换炮,从一家小公司摇身一变,真正成为了一家巨头级的电影大鳄。

富裕版的“德宝”,开厂第一部大戏即《皇家师姐》,被寄以厚望。

它,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就是不仅要火,而且要扶持女一号上位。她就是后来的“香港第一女打星”,而且后来还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华语奥斯卡影后,她的名字叫,杨紫琼。

1979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杨紫琼,身为马来西亚人,入围《新潮》举办的封面小姐比赛,并成功获得冠军,当选新潮小姐。

1983年,杨紫琼参加第18届马来西亚世界小姐比赛,获得冠军,当选马来西亚世界小姐。

年轻,又漂亮,杨紫琼被富商潘迪生看上,并抱得美人归,成功发生恋情。

为了博得美人笑,潘迪生便大力扶杨紫琼上位。

1984年,潘迪生入主“德宝电影”,附加合作之一,就是杨紫琼成功与德宝签约,并开始学习粤语和普通话,正式出道。

《猫头鹰与小飞象》是杨紫琼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在片中饰演总是被学生欺负的杨老师,就此磨砺演技,培养从业经验。

转眼,到了1985年,由杨紫琼主演的《皇家师姐》正式推出。第二部作就上位,真枪实弹开练。

为了力捧自己的女朋友,潘迪生不惜重金。

对于这部承担了“德宝”诸多期待的作品,到底由谁来执导,意义重大。最终,洪金宝选择是的自己的师弟元奎。

元奎,在经过了“思远影业”的打磨之后,趁吴思远休息的空,来为“德宝电影”合作,执导了《皇家师姐》。

编剧是洪金宝手下的黄金笔杆子黄耀炳,这位“夺命剪刀脚”的创始人,他的厉害之处,大公在前文里也已经说过了。

电影片名叫“师姐”,自然是女性为主,而且杨紫琼就是当仁不让的女一号。但是,杨紫琼并非打星。为了平衡这个关系,影片找来了罗芙洛为杨紫琼配戏,故事中两人形成搭档。

罗芙洛(Cynthia Rothrock),身为美国人,在片中她才是真正负责打戏的,动作功底还是有的。她13岁习武,在中国与韩国的六个武术流派中都取得了黑带的地位,并从1981到1985年连续五年赢得世界空手道套路组和器械组冠军。要知道,那时候的比赛男女还是同组的,罗芙洛的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她也成为美国武术类杂志的第一个女性封面人物,几乎所有顶级刊物都有对她的采访录。

加入《皇家师姐》剧组,罗芙洛也成为了第一位在香港电影中扮演女主角的白人女性。

随着《皇家师姐》爆火的,不仅有杨紫琼,也有罗芙洛。直到2024年的好莱坞影片《暗夜守卫》,这部由尚格云顿主演的动作片里,依旧能够看到罗芙洛的身影。

除了杨紫琼与罗芙洛这对霸王花,《皇家师姐》还请来徐克、岑建勋、孟海出演搞笑三人组,在坑蒙拐骗偷中搞出诸多笑话。

其中,徐克还是挺出彩的,想不到大导演还能有这样出色的演技。

另外,还有洪金宝、吴耀汉、姜大卫、午马……这些当时的红星前来客串,一起拱卫杨紫琼。

元奎出任导演,尽管他不是洪金宝、成龙那种特别能折腾的导演类型。而是规规矩矩,将任务交到他手上,能够保证完成任务,而且是出色完成任务的那种。

元奎对于香港影史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恰如其分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洪金宝的跌宕起伏的创业过程中,适时地出现,像一颗螺丝钉一样,钉在了合适的位置,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也因为有元奎,由于他在动作片设计方面首屈一指,因此《皇家师姐》一片中动作镜头的运用非常流畅,打斗节奏明快,让整个电影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气息。

而设计女性主角动作的场面,让观众们看到了女性的柔美与坚强,动作的俏皮可爱,那个时代这是对女性主流价值观倡导了新的思考方向。

这部电影一经推出就轰动了整个香港电影圈,杨紫琼也凭借《皇家师姐》一举成名,获得了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

那时候,是港片“霸王花”题材刚刚兴起之时,杨紫琼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她的好身手无疑就是这个时期崛起的“皇牌动作女明星”。

《皇家师姐》为杨紫琼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等到《警察故事3》,与全香港最红最火的成龙合作之后,更是彻底奠定了她的“香港第一女打星”的地位。

写到这里,发现字数已经很不少了,就先到这里吧。原本想写的是元奎与《皇家师姐》相互成全,留下了一部经典,捧红了杨紫琼,他的这个起步,表现相当漂亮,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逆袭。

接下来,就歪个楼,一起讲一下《皇家师姐》七部曲,看看这个系列的发展与香港电影之间的映衬关系。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609673a83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