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名2025年文娱市场发展势头最猛的行业,团播无疑是一颗“傲视群雄”的璀璨新星。
抖音热榜“自从做了团播,忘记自己之前是做什么的了”自6月底发酵至今,相关话题“过去和现在”的累计播放量已超过4.5亿。与此同时,各团播公司6月工会赛流水也在互联网上流传,根据数据显示,哪怕中腰部公司也能一个月内“打”出破亿的流水数据,团播强大的吸金能力再度彰显。
据相关数据显示,当下抖音每日同时直播的团已突破1.5万个,2025年预计整体市场规模也将突破2000亿元。且受众年龄层不仅涵盖18-30岁的年轻人,还有31-45岁、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中青年群体,圈层覆盖之广远超个人直播、语音厅等其他文娱直播形式。
惊人的数据背后,这一新兴市场的发展动力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成为众多从业者与关注者亟待探寻的核心问题。
从精英到爱豆,多元生态成就团播热潮
推陈出新是文娱市场亘古不变的真理,在个人直播的形式探索即将触顶,头部主播占据大部分流量的情况下,团播诞生的本质是一种对传统直播形式的颠覆与重构。多样化的全新生态带给受众截然不同的体验,是团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的根本。
2022年团播初兴之时,多数直播间还局限于狭小的室内空间,此时主播们多以简单的歌舞表演或闲聊互动为主,形式单一且同质化严重,甚至在受众眼中一度与“低俗”“低质”的标签挂钩。
但短短三年间,团播行业便完成了从“小打小闹”到“规模作战”的蜕变。2024年起,大量专业的直播基地开始涌现,灯光舞美堪比小型演唱会现场,直播剧本化、流程化直播成为主流。
主播们不仅会根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呈现差异化的人设与着装,在直播中途穿插趣味游戏和才艺比拼,还会有一边吃饭一边跳舞等无厘头的设定,甚至设置了“淘汰复活”等悬念机制,设定破圈、猎奇吸睛、悬疑感冲击等元素应有尽有,整套流程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屏幕上。
进入2025年后,团播的场景进一步延伸,户外直播、沉浸式剧场直播等新形式层出不穷,部分头部公会甚至包下体育馆举办线下总决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直播的仪式感和观赏性推向新高度。
成都头部团播公司OST就曾在今年“520”期间举办了线下大巴巡游见面会,主播乘车环游成都,并在路易城堡、万象城、春熙路等著名地标停留,与粉丝见面签名、拍照打卡。杭州的头部公司SK则在见面会的基础上,举办了多场线下公演。
持续的形式创新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对团播的新鲜感,成为流量指数级增长的关键一步。而在此之外,主播曾经各种各样的的专业、职业构成也带给了观众强烈的情绪冲击。
“自从做了团播,忘记自己之前是做什么的了”这一话题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潮,关键在于其打破了“主播=专职从业者”的固有认知,构建起多元职业身份交织的生态图景。
在发布这一话题的视频中,既有前电视台主持人、话剧演员等专业文艺工作者,也有退役运动员、高校教师等跨界人士,甚至还有曾在金融、建筑行业的精英。这些人带着各自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独特气质进入团播领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
不过相比传统从业者的冲击,曾参加过选秀节目的艺人加入则带来了“降维打击”,让饭圈文化与团播生态进一步融合。他们自带粉丝基础,又熟悉舞台表演,能快速适应团播的竞技氛围,推动这一行业突破圈层、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曾参加过《偶像练习生》等选秀节目的“大厂男孩”徐圣恩就在近期选择转行团播,凭借曾经的爱豆身份,为团播公司逐灿 打造的全新男团带来不少破圈流量。
不同职业背景的主播吸引了各自领域的关注者,这些关注者又在直播间中相互交融、形成庞大且活跃的粉丝社群。精英、爱豆纷纷转行,是加速团播破圈效应的又一利器。
打投竞技,带来全新蓝海
偶像选秀节目中,粉丝通过购买投票券、做任务等方式支持心仪选手,曾掀起全民参与打投的热潮。团播的形式脱胎于单人直播,也同样融合了选秀、打投等传统文娱模式的核心逻辑。
单人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单向互动,在团播中演变成多维度的群体对抗——不同的主播在舞台上展现才艺,粉丝则通过刷礼物为支持的主播“助力”,礼物数值转化为竞技分数,与选秀节目中“粉丝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机制高度契合,形成独特的娱乐消费闭环。
以SK的6月工会赛为例,SK先是在6月28日的直播中,通过一小时内的打投数据确定排名前40的主播人选,到了6月29日,前40名再开启轮番角逐,直到表演活动结束、以打投数据确定冠军。
在这两场直播中,“火箭”“嘉年华”等高额礼物刷屏不断,据粉丝统计,仅头部主播卡卡和猪猪二人,打投流水就已经超过2700万元。
选秀直播本身便带有强烈的竞技感、能够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团播直播的即时性特征还能放大这种竞技氛围。
在SK工会赛中,直播界面实时滚动显示各位主播的打投数据,粉丝能清晰看到自己支持的主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参与感和紧迫感被无限放大,促使粉丝不断为支持的主播予以助力。成熟的运营策略,让团播的竞技消费从自发行为升级为系统化的商业运作。
受众的消费热情被激发、市场潜力随之扩大,而团播格局当下的特征,也令其市场蓝海的特性逐步显现。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头部公会虽占据流量优势,但整体市场份额仅为20%-30%,剩余70-80%的广阔空间,由大量中腰部公司把持。
头部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为把握掘金机会,中腰部公司选择凭借创新玩法、挖掘小众特色主播等方式,在这片蓝海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们有的深耕垂直领域,例如专注“国风团播”,结合传统戏曲、民乐元素打造特色内容;还有的探索“直播+电商”模式,一边吃产品一边跳舞,在竞技环节中植入产品带货,实现流量与销量的双重转化。
这些尝试丰富了团播生态,在提高观众情绪调动度的同时,更证明了在这个快速扩容、格局未定的市场中,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竞争中突围的重点。
光鲜之下,流量续航成考验
俊男靓女、璀璨星光、高收入低门槛、欣欣向荣的行业发展前景……团播的光鲜表象吸引着大量求职者扎堆涌入。根据相关媒体报道,2025年团播整体市场将有望解决近100万人就业。在这股热潮下,团播的潜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由于诞生仅三年,该赛道虽已走向精品化,但产业却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生产标准,且“暧昧经济”的本质也让行业内的乱象频出,约定俗成的团播规则比比皆是。
一方面,团播主播多为晚间黄金时段直播,下播时间则在凌晨,作息与常人相反。另一方面,在求职者与团播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大多只规定了表面6小时的直播时长,可妆造、排练与复盘等幕后工作同样需耗费大量时间,导致从业者的工作强度直线上升。
“阴间作息”、高强度挑战,颈椎病、腰肌劳损等成为职业通病,也决定了团播这一职业吃得永远是“青春饭”。
此外,在社交平台搜索团播工作流程,“交作业”成为讨论的焦点。团播主播除了在舞台上卖力舞动外,下播后还需花费大量时间与榜单大粉沟通,维系关系以确保粉丝能够持续支持,整个过程再次消耗大量精力与情感。
明明已努力到身心俱疲,团播主播的收入依旧如走钢丝般难以得到保障。
在团播行业内,直播的礼物收入先由平台抽走50%,公司与主播再进行分成。公司与主播签订的合同多采用阶梯式分成政策,对主播而言需不断努力提升打赏金额才能获得更高分成,最终落到口袋的数额可谓“折上折”。根据相关媒体报道,95%的主播月收入不足5000元。
为了在众多团播中脱颖而出,主播们不仅要比拼才艺,还要在互动技巧、直播内容创新等多方面发力,但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却仍因行业乱象很难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迎合下沉市场的团播看似热闹非凡,背后掩藏的却是主播们艰苦的工作环境与高强度的内卷。
事实上,团播的兴起既迎合了受众的娱乐需求,也顺应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然而,一时的火热并不意味着乱象之下的流量可以长期持续。
若想让团播从业者摆脱“耗材”身份、让全新的娱乐模式走得更长远,深度规范产业标准、用精品内容夯实生态根基,才应该是团播从业者带领行业走向长期主义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