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的经典,苏联的黑点

admin2025-07-17  3

电影怎样才算是丰富,自然是需要又有不一样的电影类型都出现才算,电影的主体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只有一种类型的电影,看过了就容易生厌,如果电影的题材很丰富,那么电影自然也就可以进行多元的表达,最终促进的是电影的发展。因此上,我们需要多元的电影领域,而单一的电影领域自然是会被批判的。然而批判的时候,如果只是从这个单一变成了那个单一,同样的也就没有了意义。

今天推荐《网中的太阳》,这是一部捷克斯洛伐克1963年的电影,本片属于新浪潮的范畴,主要反叛的是苏联传统电影的叙事逻辑。《网中的太阳》讲述的是一家人生活的琐碎,琐碎到了什么程度呢?琐碎到了让观众昏昏欲睡的程度。因为事无巨细的拍摄风格,本片与传统的苏联电影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苏联电影讲求的是政体,而本片恰恰是将政体化解为了部分,且对于部分进行各种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描述现在看来是乏味的,但是在一个个体表达较少的年代,本片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潮。

《网中的太阳》作为新浪潮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琐碎生活,这可以看作是对于集体的一种反叛,但同样的逻辑如果过犹不及就不好了。而本片之所以在现在看来是很无聊的,也正是因为本片某种程度上过犹不及了。

上文提到的对于电影类型的丰富来说,各种各样的类型的电影都出现才叫好,如果仅仅是一种类型的电影出现,就会出现本片中反叛的局面。然而本片中的反叛真的好吗?答案却是否定的,没有人认为过度的反叛依旧属于反叛的范畴。我们可以批判苏联传统的电影叙事逻辑,但并不意味者我们就需要将这种逻辑批判到底。而捷克斯洛伐克在冷战期间,尤其是在布拉格之春过后,几乎大部分电影对于苏联都采用了一种阴阳怪气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电影上就容易让观众们产生一种疲劳感。

观众为什么会疲劳,原因在于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人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看似采用了一种新的叙事观,实际上不过是对于苏联当时的叙事观的一种完全的反叛,苏联强调集体,那捷克斯洛伐克就对于集体进行彻底的批判,苏联共同利益,那就对于共同利益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看似激烈,实际上不过是走到了自己批判对象的对立面,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之后,并不能显示出来客观。

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领域百花齐放,要的就是什么类型的电影都有,可能一部分电影能迎合当时的观众的观看情绪,那么这部分电影就多一些,一部分电影无法迎合当代的观众,那么这部分电影就少一些,我们需要的是类型的多样化,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类型的电影独霸萤幕。这才应该是电影丰富的唯一解。

就如同我们对于革命年代的电影产生了审美疲劳之后,自然会使得八十年代的电影有着更丰富的尝试,然而这种尝试慢慢的被大片时代所击垮后,电影就又回到了一种类型电影独霸萤幕,观众们没有选择权的年代,因此,大片时代也逐渐地从萤幕中消失了。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也是一种健康的展示。如果我们曾经批判苏联的电影很单一,很没有艺术感,因此而将另一种声音,比如说带有美式价值观或者彻底批判苏联的电影奉为上宾,且以此为创作基准,那么我们不是让自己陷入到一种非黑即白的境地吗?这样一来,谈何客观,谈何百花齐放。

人们很多时候都是说的非常好,我们要多样化的电影,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多样化,那就是允许不同的价值观都出现,然而现实中,当这种允许发生之后,那些原本少数的价值观就会迅速的在宽松的环境中野蛮生长,快速扭曲,当这种少数的价值观占据了舆论聚焦点之后,他们的行为却是对于自己曾经的主张的背叛,他们并不会允许多元的价值观出现,而是彻底将跟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剿灭,从而变成另一种单一价值观,这是非常可悲的,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些曾经信誓旦旦的价值观,原来有多么虚伪。

这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苏联解体后,苏联的风评并没有很客观,而是彻底的沦为了永恒的黑点。曾经在冷战期间批判苏联,高呼多元价值观的人,现在却成了彻底否定苏联的传声筒,可见,他们强调的并不是多元的价值观,而是要让苏联的价值观彻底消失。从而将他们的价值观变成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进而掌控全人类的舆论话语权。

因此,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看波兰的电影,看冷战期间的很多批评苏联的电影,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的对于苏联的怨恨了,因为冷战时美苏争霸,美国苏联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并不存在谁是绝对的好的存在。可惜这种真相已经被谎言掩埋。

……

你好,再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724891a866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