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当气声漫过歌词,单依纯的唱法争议里,藏着华语乐坛的审美暗涌

admin2025-07-19  4

在华语乐坛的舞台上,单依纯一直是备受瞩目的新星。然而,在《歌手2025》的舞台,单依纯独特的气声唱法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部分听众甚至批评其气声唱法太“油腻”。

其实,这一争议的本质是技术风格、情感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技术层面:气声过度运用的听觉困境

单依纯在《歌手2025》演唱的一些抒情歌曲中,如《开始懂了》、《梦一场》,气声比例严重失衡。因为声带振动产生的气声频率过高,所以就导致了咬字粘连感明显。

像“字尾虚化 + 鼻腔共鸣颤动”的处理方式,让“荒唐”“坚强”等词的尾音变得模糊不清,给人一种“半张着嘴黏黏糊糊”的听感。

与原唱孙燕姿、那英注重咬字清晰度与叙事流畅性的版本相比,单依纯的气声弱化了歌词的语义传达,仿佛歌词被气声淹没。

这种气声的过度运用,使得听众在欣赏歌曲时难以清晰地捕捉到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听觉体验。

不仅如此,气声作为单依纯的标志性技术,在多首歌曲中高频出现,甚至在快节奏歌曲中也强制加入气声转音。例如在《思念是一种病》、《舞娘》等歌曲中,这种“万物皆可气声化”的套路,严重割裂了歌曲的风格。

歌曲《舞娘》那种飒爽的感觉,被气声改造得如同“辣椒蘸糖”般违和,让听众难以接受。这种技术的重复性使用,暴露了单依纯在唱法上的局限,也让听众产生了听觉疲劳。

2、艺术表达争议:风格融合的错位之殇

当单依纯翻唱孙燕姿、那英的经典作品时,她的气声唱法与原作精神也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那英的《梦一场》原本“哀而不伤”,有着直白的痛感,但单依纯的气声唱法将其柔化为“旁观者叹息”,削弱了原曲的情感力量。

孙燕姿的《开始懂了》表达的是成长后的释然和“痛后清醒”的利落,而单依纯的气声却将其裹挟成“朦胧疗愈”,失去了原曲的精髓。

乐评人丁太升的总结其实很到位:“用技巧造情感缓冲层,却消解了歌曲的灵魂。”这种经典翻唱中的文化错层,让听众感受到了强烈的不适应,也引发了对单依纯艺术表达能力的质疑。

另外,单依纯的气声唱法还存在模仿争议。她气声挂靠鼻腔共鸣的音色被指刻意靠近王菲的空灵唱腔,但却缺乏王菲的喉上松弛感,反而因依赖混声系统显得“精致却匠气”。

在与常石磊合作的《李白》、《一个人跳舞》等作品中,歌曲将气声与电子、摇滚元素强行嫁接,加入游戏梗念白和“敦煌转音”,被批评为“技术杂烩”。

听众抱怨“常石磊附体式演唱,把单依纯的本色淹没了”。这种实验性的尝试虽然展现了她勇于创新的一面,但却导致了个人风格的模糊化,让听众难以清晰地识别她的独特魅力。

3、外界评价的两极:代际审美与传播语境的影响

在网上我们看到: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对单依纯的气声唱法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怀旧派听众期待她延续《好声音》时期“清泉式”唱法,如《永不失联的爱》,他们批评气声是“丢失真诚的炫技”,那种清澈、纯净的唱法其实更能打动人心,而气声的加入破坏了歌曲的纯粹感。

而新生代的受众则认为气声是“声音美学实验”,推崇其将 R&B 慵懒感、民族调式融入气声的创新。

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的音乐元素和创新的唱法,对单依纯的气声唱法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这种代际审美割裂,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听众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需求。

4、传播环境放大争议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歌手 2025》的直播进一步放大了单依纯气声的“黏腻感”。电容麦直收声对比修音版更暴露了气声的呼吸杂音,被调侃“像鼻涕甩不掉的拉丝感”。

这种传播环境的特殊性,让单依纯气声唱法的缺点更加明显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此外,单依纯早期“淡妆学生妹”形象与近期“妖艳舞台妆”形成强烈对比,视觉上的“油腻感”反向投射到听觉评价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众对她气声唱法的看法。

5、本质:技术、情感与成长的三角博弈

对于争议,单依纯是这样回应的:“我是流动的,宁可犯错也不要安全重复”,揭示了冲突的核心。

以气声为核心的唱法体系虽然展示了她的声乐控制力,如蜂巢呼吸法、弱混长音,但却挤压了情感的自然流动空间。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她忽略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导致歌曲缺乏灵魂。

23 岁的单依纯正处于“抒情继承人”与“先锋实验者”之间摇摆的阶段。与常石磊合作深化了作品的艺术性,但也导致了大众层面的“辨识度模糊”。她在探索新的音乐风格和唱法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平衡创新与大众接受度的难题。

说白了,气声争议实则是华语乐坛对“技术流 vs. 感情流”、“经典叙事 vs. 解构创新”的持久论战投射。

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和情感、经典和创新一直是相互博弈的关系。单依纯的气声唱法争议,只是这一普遍现象的一个缩影。

6、结语:

众所周知,华语乐坛从来都在“技术”和“情感”的拉扯里往前走。有人靠技巧封神,有人凭真诚动人,难得的是找到两者的平衡。

单依纯的气声争议,说到底不是气声本身的错,而是当技巧跑在了情感前面,当“怎么唱”盖过了“唱什么”,听众自然会皱起眉头。

毕竟听歌的人要的从来不是炫技的盛宴,而是那点能钻进心里的真实,哪怕它带着瑕疵,哪怕它不够精致,也好过被技巧层层包裹的、模糊的叹息。

舞台上的灯光暗下去又亮起来,单依纯还在探索自己的路。或许有一天,她能让气声真正成为表达的翅膀,而不是束缚的枷锁。

到那时,那些关于“油腻”的争议,或许会变成她成长路上最鲜活的注脚,毕竟,在华语乐坛的审美暗涌里,每一次探索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哪怕它带着争议的棱角,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854524a90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