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陈佩斯,很多80后90后观众都有一种陈佩斯情结,都是看他的作品长大的,除了春晚上的小品节目之外,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导演,曾经执导过很多口碑之作。
只是这些年陈佩斯给人的感觉一直很佛性,如今72岁的他,带着电影《戏台》重返大银幕,这场跨越32年的回归不仅是一部喜剧的诞生,更是一位艺术家用半生积淀向影坛投掷的“野心之作”。
《戏台》的创作背景,与10年前的同名话剧有关,当时取得了各种耀眼的成绩,正因如此,陈佩斯决定将这部话剧改编成电影,让更多的观众在电影看到这部佳作。
话剧与电影是不同的艺术题材,对于这样的改编,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在别人心目中是成功人士,但是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陈佩斯像是一位新人导演,与摄影师反复推敲镜头运动,甚至为一场戏中茶壶的摆放角度争执数小时。
电影中出现了众多的角色,在选演员方面,陈佩斯也做到了与众不同,他拒绝流量至上,他选演员的标准,就是以角色契合度为唯一标准。
他本人饰演的班主侯喜亭,将圆滑世故与艺术傲骨熔于一炉,黄渤回归草根路线,把误打误撞的包子铺伙计演得又憨又真,姜武的军阀则带着滑稽的迷弟感,与尹正饰演的颓唐名角形成荒诞对比。可以说每个演员在电影中都呈现教科书般的演技。
提到喜剧电影,观众很喜欢,也是导演热衷的题材,但是《戏台》的成功,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喜剧电影,这部电影将成为华语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给影坛搅出新气象。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陈佩斯用《戏台》证明,喜剧可以既叫好又叫座,同时承载对权力、艺术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面对投资方对71岁老头当主演的质疑,陈佩斯坚持艺术标准,用路演中观众的热烈反响回应市场偏见,这种“不妥协”的姿态,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从话剧到电影的改编,陈佩斯探索了舞台美学与电影工业的融合路径,为国产喜剧的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陈佩斯在路演现场哽咽着说出戏比天大时,这句话不仅是对艺术的敬畏,更是一个老艺术家的生命宣言。《戏台》的野心,从来不是搅动影坛的一时风云,而是证明在速朽的时代,总有人愿为一场戏耗上十年功,总有人相信,喜剧可以成为照见现实的一面镜子。
当《戏台》的幕布在大银幕上拉开,观众看到的或许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艺术家用半生积淀写就的答案。关于喜剧的尊严,关于艺术的使命,关于在荒诞中坚守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