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刊| 总第4039期
本周是2025电影暑期档最关键的一周。通过点映积累了上佳口碑的《南京照相馆》,极有可能带热大盘。
申奥导演的新片《南京照相馆》,其人物和故事虽未指定历史原型,但片中涉及的、由中国人保存下来并成为日军大屠杀罪证的照片,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和国民性,往往由不得乱来,所以创作者就必须确保“无过”。至于能不能有功,都是后话。
正面触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容易调动起大众同仇敌忾的情绪。但《南京照相馆》首映即拿下豆瓣8.5的高分,只是因为题材红利吗?显然不是。
01
“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想确保“无过”,首先得找到一个举重若轻的合适切入点,否则很容易遭受“消费苦难、二次伤害”的指责。
《南京照相馆》选择从照相馆、冲洗胶卷等微观视角切入,为后续的所有创作奠定了基础。
这个视角的灵感源于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作为审判 战犯谷寿夫“京字第一号证据”的一组16张照片。这组照片背后,是两位爱国青年浸染着鲜血与勇气的接力。
1938年1月,时年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所震惊。冒着生命危险,他偷偷加洗了一批,选取16张照片制作成一本相册,并为其配上了一幅封面。
尽管罗瑾想尽办法将这本相册在日伪统治下隐藏了两年多,但还是有一日发现它不翼而飞。
幸运的是,这本承载着民族血泪的相册于1941年,戏剧性地出现在毗卢寺的草丛中,被正在此地参加通讯队培训的吴旋发现。其后吴旋将其随身携带秘密保管,谁都没有告知。直到1946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吴旋才向当时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呈献了这本用生命守护的相册。
可以看得出,如果严格还原这本相册的相关历史,那影片会涉及到1938-1946长达八年的时间跨度,而且需要两位主人公贡献两段独角戏。制片成本高,拍摄难度大,而且前后会分裂成两个部分,可谓费力不讨好。
因此,《南京照相馆》选择用更聚焦的方式进行了形态上的改编。
影片虽然时长达到了137分钟,但故事的时间跨度也就几天而已。影片的故事背景虽然是失陷后的整个南京城,但主要戏剧冲突的发生地和主角团的主要活动空间,还是集中在了吉祥照相馆内。
把本来很长的一个故事,改编成很短的故事,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功力。
这种改编的棘手程度,很像最近翻红的歌曲《天后》里所唱:“你说的太少或太多,都会让人更惶恐。”
02
《南京照相馆》还面临着一个难题:你的画面得让观众感受到痛,却又不能让他们因为怕痛而拒绝进场。
整体而言,片中涉及到日军残害中国人的画面,大都不是绝对写实,也就不会有“你过来看啊,你看 鬼子都干了些啥”的姿态。
全片都特别强调角色“看到”,也就是说这些残酷的画面,大都是主角团里的某个人看到的,或亲历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观众和残酷画面之间加入角色的主观性,就构建了缓冲带。
比如日军把十几排的中国普通百姓赶到江边,并用机枪扫射将其全部屠杀。如果是纯客观呈现,那冲击力必然是极为强烈的。可是片中却在现场加入了主角团里的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 饰),相当于是他带着观众来到了这个现场。
虽然王广海在日军开始屠杀后转过身捂住耳朵,对整个屠杀的过程一眼没看,但观众看到的画面里,他充当了屠杀场面的前景。观众是越过他看到的屠杀,不适感就能有所降低。
此外,这场戏因为有主角团成员的加入,也就在纯视觉中加入了戏剧内容——被屠杀的人群里有王广海的妻儿。可是因为他转过了身又捂住了耳朵,所以任凭娘俩如何呼喊,他也听不见、看不见。
“亲人在眼皮子底下被杀”与“亲人在后脑勺后边被杀”都痛,却又不是同一种痛。
03
把故事和人物关系聚焦到吉祥照相馆里,就更容易做群戏。
历史上,罗瑾和吴旋在洗印照片和保管相册的过程中,为了隐藏与躲避,更多地局限于个人行为,而《南京照相馆》则努力围绕着相片这一元素,编织了更多的人物关系,组建了一个主角团。
除王广海有较多的外界活动之外,伪装成照相馆学徒的邮递员苏柳昌(刘昊然 饰),为了拿到通行证而与苏柳昌扮演假夫妻的演员林毓秀(高叶 饰),吉祥照相馆真正的老板金承宗(王骁饰),与弟弟走散后被林毓秀所救的警察宋存义(周游 饰),以及金老板的妻子赵宜芳(王真儿 饰)和女儿金婉仪(杨恩又 饰),都躲在这个因为日军需要洗照片而划出的“安全屋”里。
这样一来,影片就不用每分每秒都围绕照相-洗照片这一套动作来发展。主角团内部不同观念的碰撞,不同性格的摩擦,以及对外界新来信息的不同反应,都能做出戏来。
演员对自己饰演的角色都有抓手,观众可看的细节,一下就丰富了。
而且这个被迫一起避难的框架搭起来,就能在部分段落里调用一些类型片的手段,来营造紧张、惊悚,甚至喜剧的片刻体感。
比如林毓秀运用自己的演技,从赵宜芳那里“骗”到了床的使用权,就会有些喜感。
伊藤秀夫(原岛大地 饰)在店里闻到臭味后,敌我双方的探查与反探查,紧张感不输悬疑片、谍战片。
最后在照相馆里还贡献了一场惨烈的4V2打戏,即便没有功夫片、武侠片的华丽招式,可参与者那搏命的狠劲儿比之动作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片在历史叙事上遵从定议,在情节编排上有所巧思。于是在吉祥照相馆外的戏,和我们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想象比较接近,而在吉祥照相馆内的戏,则会有不少细节处理手法上的预料之外。
04
这个题材的最难之处,必然是对日军角色的塑造。无论是群体塑造还是个体塑造,都需要反复斟酌。
本片对日军的群体塑造还是非常克制的,主要用在两类场景里。一类是屠杀行为,尤其是被那组照片记录下来的具体行为。一类是围绕照片而产生的交谈。
前一类场景里的群体性日军,基本上和我们在其它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行为与照片上的记录形成了映照,从而变得更加可怖。
后一类场景里的日军,因为涉及到具体的话题,我们就没有什么可参考的过往记忆了。
本片日军群体塑造里的差异化,都源于第二类场景。当涉及到照片问题时,日军内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就该把最凶残的画面记录下来,从而威慑还存有反抗之心的中国人,也有人认为这种照片传出去影响国际声誉。两名随军记者,甚至还会为了能拍到让上司满意的照片而竞争。
这里的处理之所以“无过”,是因为虽然日军内部对照片的事有不同的意见,但他们对于侵略和屠杀的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
05
日军中戏份最多的个体,是随军记者伊藤秀夫。他甚至是本片里唯一一个得到个体塑造空间的 人角色。
看的过程中,观众就已经能体会到该角色有着非常详细的设定。他的前史,他的动机,他的价值观,都是有根的。
细致的设定,也就带来了他行为上丰富的层次。
他的善意不一定是真善意,他的喜爱不一定是真喜爱。他的话语中夹杂着欺骗与谎言。甚至连他的眼睛,都不一定是心灵的窗户。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伊藤秀夫的心理状态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他与前线日军的接触越来越多,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会审时度势,然后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前程。
这有时候比单纯残暴的坏人更可怕,因为我们在中途险些原谅他。
伊藤秀夫最后的结局,也是相当能给当下的观众提供爽感。再加上与前期铺垫形成照应的报地名,“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宣言,让影片最后的情绪得以不断往上顶。
《南京照相馆》的表达是克制的,也可以说是小心翼翼的。这不仅顺应了这类题材的需求,其实也顺应了当下电影市场的现状。
舆情高压,市场清冷,《南京照相馆》在艰难处境中迸发出了创作的灵光,希望它能有好收成。同时也再次呼吁:舆论环境能不能再宽松一些,让艺术家们少些瞻前顾后,多些大步流星?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