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老雷监制的科幻剧,却在第二季戛然而止……

admin2025-07-31  5

《异星灾变》是那种光凭野心就值得尊敬的科幻项目——无论你对它的感受如何,都不得不佩服它那种彻底贯彻到底、带有“圣经级”格局的叙事雄心,以及它用仿生人和杀戮者去讲述信仰与养育故事的方式。

该剧前两集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把他的名字用在营销上无可厚非(尽管该剧的创作者其实是编写过《囚徒》的亚伦·古兹考斯基)。这部太空怪谈明显延续了斯科特那些更具探索性、异端气质的作品风格,就像你第一次沉浸进他的《普罗米修斯》一样。而且,正如那部电影一样,《异星灾变》可能会引发大量讨论,同样也可能让一些人干脆将它一笔否定。

故事的舞台设定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未来世界,人类分裂为两派:一派是无神论者,另一派是信奉名为“索尔”(Sol)神祇的“密特拉教”信徒。除此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仿生人,被人类用于各种创造与毁灭的目的。从零星的闪回片段中可以看到,地球已被一场毁灭性战争摧毁,而仿生人的介入更让灾难雪上加霜——它们在被炸毁的城市上空悬停着,摆出宛如基督受难的姿态,发出足以摧毁建筑和生命的尖啸。与此同时,密特拉教徒看上去像穿着长曲棍球护具的十字军战士,胸前佩戴着象征索尔的太阳徽记。

但故事一开始,却是两位冷峻的仿生人——“母亲”与“父亲”——试图在遥远的开普勒22b星球上建立一个新的伊甸园,他们从抚养六个婴儿开始。十二年过去,最终只剩一个孩子存活——坎皮恩——这让两人开始质疑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性格更强势、杀伤力更高的“母亲”,随后决定前往太空中的密特拉方舟,强行带走更多孩子加入她心目中的“伊甸园”,哪怕这违背了孩子们本人的意愿。母亲是无神论者,而这些孩子则在荒凉星球上的集体生活中展现出各自的个性,同时也是虔诚的索尔信徒。

与此同时,剧中还有一位战士——马库斯——他的身世离奇复杂,也体现出这部剧在叙事上有多容易走向冗长甚至繁复。回到地球波士顿的一场大战中,无神论者马库斯与妻子苏在混乱中冒充两名密特拉教信徒,以便登上“方舟”逃生。直到后来,他们才意识到,这对假身份意味着他们突然多了一个“儿子”——保罗。在方舟的长途航行中,所有人都进入沉睡,而意识却能在梦境般的共享空间中交流,马库斯和苏与保罗的关系逐渐亲近。当保罗被“母亲”带走后,马库斯与苏便策划利用开普勒22b上一群极度虔诚的密特拉教搜寻者,把保罗夺回。整个过程中,保罗并不知道这两人并非他的亲生父母。

如你所猜,这条线的故事信息量巨大。该剧对观众的要求很高,部分原因是它平行展开的几条“养育”故事线,看起来都像是前两集庞大序幕的一部分。整部剧真正开始“进入状态”其实是在第三集。尽管剧中有庞大的世界观构建,也在精雕细刻仿生人的性格塑造,但《异星灾变》除了让你适应它那种干涩、抽象的未来观外,并没有在前期彻底抓住你。

而这正是困扰《异星灾变》的另一大问题——你能清楚看到它那一整套宏大的理念,尤其是与信仰相关的部分,以及“在他人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这种力量。但这种在近乎硬核科幻的阴沉背景下进行的思想探索,冷峻到令人难以亲近。它试图通过表演传递情感,尤其是科林与萨利姆在台词平淡、情绪内敛的场景中去表现身为父母的焦虑与脆弱。但另一条人类线——马库斯和苏——在情感上就更难产生共鸣。《异星灾变》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翻阅一份“主题清单”,而非真正在为剧中角色的遭遇动容。

后续的剧集(不涉及剧透)暗示故事在后面其实会有更紧凑的情节设计,尽管你未必能预测它最终走向何处。这就好像你只看了半部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而剧情在第四、第五集才开始许下更大的承诺。剧中“母亲”的一段背景闪回,可能是全剧最出彩的回忆片段,但它似乎不会在情节之外带来真正的“揭示性”转折。

观看《异星灾变》时,你会有一种感激——感激如今依然有人愿意去拍这样的科幻作品,创作者依旧愿意反复打磨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同时将当下的主题折射其中。即便你对它是否成立、是否能触动情感依然存疑,它无疑不会给你千篇一律的科幻影像。《异星灾变》是那种极具原创性、也极具分化性的科幻剧,而这种“极端两极化”反而正是它存在的意义。

By Nick Allen

From RogerEbert.com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3905678a105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