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40亿的《南京照相馆》,照亮暑期档的黯淡

admin2025-08-02  5

《南京照相馆》让25年暑期档不再那么冷清,它有极高的救市意义。

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总票房越来越低,超级大爆款(10亿➕)数量越来越少,中腰部电影相对稳定”的时代。

按票房划分,5000万至5亿为中腰部电影,5亿以上为大爆款。过去四年暑期档的表现如下:

2025年:大爆款3部,中腰部14部;

2024年:大爆款3部,中腰部17部;

2023年:大爆款9部,中腰部11部;

2022年:大爆款6部,中腰部8部。

表面看,中腰部电影数量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繁荣。

2022年至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分别为91.36亿、206.2亿、116.4亿,而2025年暑期档耗时两个月才突破70亿。

不得不说,中国电影的马太效应加剧。

进一步细分大爆款(5亿+)为10亿+和10亿➖两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022年至2025年,10亿+超级大爆款数量依次为3部、5部、2部、1部,呈现断崖式下滑。《南京照相馆》作为2025年暑期档首部10亿+体量的巨作,暑期档很难形成或者说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在《酱园弄》、《你行!你上》、《无名之辈2》等影片表现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长安的荔枝》是被寄予厚望的潜在大爆款,而根据灯塔票房预测,它很难卖到9亿。

《长安》卖到5亿后,排片率极高,上座率被《南京》和《戏台》碾压,这个细节证明《长安》的票房潜力不高。

而靠口碑突围的《戏台》,尽管预售惨淡,仍反超《长安》,但其票房也很难卖到5亿。

《南京照相馆》以40亿+的惊人体量,点燃暑期档,这对影院来说是个好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超级大爆款的出现,也揭示了一个现实:观众的观影选择正从看大爆款与放弃观影之间快速切换。

春节档《魔童闹海》狂揽150亿+,暑期档《南京照相馆》突破40亿+,都印证了市场对超级头部的青睐。

然而,中腰部电影向大爆款的晋升之路却越发坎坷,市场结构从纺锤形向倒T形演变——要么成为大赢家,要么沦为输家,电影投资的风险正急剧放大。

这对电影投资行业而言,是个不好的信号。

是的,电影行业目前不好做,但现在,哪个行业好做呢?

三百六十行,不是行行都能像烟草中石化它们那样躺着数钞票。在这个我不说你也懂的大环境中,观众的消费心态越来越理性的,这个可以理解吧。

作为一个影迷,我也不会每次都会去万达影院的imax厅看大片(最低45元,在我这座小城市已经算高的了)。

原因是,只为了省那一二十块钱。

以前的观众,看看电影消遣一下。当下的观众,要么不看电影, 要看就看性价比最高的影片。

我认为,这个心态推出了150亿➕的《魔童闹海》,也催生了40亿➕的《南京照相馆》。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观影心态和两部大爆款的出现是因果关系,它们只有相关关系。这两部电影的制作优良,质量很高,当然值得一看。

但它们的高光背后,其实也能看出电影行业生态的黯淡。

一枝独秀自然好,但万紫千红才是春。超级头部大爆款不可或缺,但如果更多的影片在残酷的竞争中折戟沉沙,投资风险加剧,只会让更多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如履薄冰。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而不是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大部分都是穷人——这是可以说的嘛?好吧,我的意思是,健康的电影市场是能让相当多的电影也能喝到汤吃到肉,而不是只有几部电影吃饱饭。

中国电影当然不能过度依赖大爆款,平衡头部和中腰部的占比,才能让电影市场焕发活力。这个道理当然有些书生之见。

毕竟,现在大多数电影已经不能吸引观众买票,每天大盘无法过亿,让很多影院都不敢开空调。有一两部大爆款,是可以给影院续命的。

电影行业的寒冬,其实不仅仅是电影自身的寒冬,它不过是某一阶段寒冬的正常反应。

最后恭喜《南京照相馆》,也希望中国电影有更多更优质的爆款。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4064066a106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