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档定档新片云集,各具特色电影精彩纷呈。众多影片里涵盖了历史、战争、悬疑、动作、喜剧、动画等多个类型,来满足观众暑假多元化的观影需求。
从2022年的《独行月球》,到2023年的《孤注一掷》,再到2024年的《抓娃娃》,每年都有一部暑期档电影杀入年度票房榜前三。但今年的暑假档前期有点疲软,后期才陆续显示出几个口碑俱佳的国产片,《长安的荔枝》便是其中的一部。今年的暑假档电影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轻观众对电影审美早已发生了改变:他们变得成熟,相比于原来迷恋明星阵容和特效大片,如今的年轻人对电影内容质量和细节呈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让片方开始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和诸多细节的呈现了,从今年暑假档开始,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为扎实故事买单进影院了。
今年,大鹏执导的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影的商业类型化足够极致。单单从影片本身表面看,它是古装题材、喜剧类型,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部喜剧片。众所周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部影片的喜剧只是其中的一些包袱,它更像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动作、冒险、心理惊悚集大成的市场类型化电影,这种套路都是非常成熟的市场化商业类型片。它也是一部好莱坞体系里所谓的“高概念电影”,即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并且吊起观众胃口的电影。因为这种高概念设定,能够天然地把观众的心和这个小人物绑在了一起,让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人物,都能代入,跟着主角一起做任务,一起扭转命运,希望得到一个好结果。不言而喻,这也是看电影的人进电影院最想看到的境遇。
我从影片导演创作的专业角度来看,《长安的荔枝》叙事节奏恰到好处,这部电影商业感足够的地方就在于,导演始终聚焦主线,没有废戏。其实,这也有这部电影故事的本身因素,其故事的内容本身就给定和明确了其时间限制,也无意中确定了导演创作影片的叙事快节奏,否则故事也讲不完;这就像我们打游戏的情景一样,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做任务,利用时间压缩来制造紧迫感和观众焦虑刺激,同时,这种紧迫感最后带来的也是像如今的短剧那样的释放感和爽感。从这个商业市场的角度看,大鹏也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这个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电影也是商品,是需要在市场上销售卖出去的文化产品,看来大鹏导演也越来越懂得如何讨好观众,如何选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把控影片节奏,以及如何平衡商业和表达。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导演了。
上周在看完电影版的《长安的荔枝》后,我从导演创作内容的专业上和商业市场结合的两方面,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这部电影能成功的市场商业逻辑探索:
1)影片一开始,大鹏用喜剧的方式,把商业和娱乐属性都集中放在前半部分,也兼顾他作者的表达,让观众看得既不会因为拧巴而自我折磨,也不会因为故事琐碎而撕裂。在这个过程中,大鹏用喜剧的“外套”加入大量笑点,恰到好处,点到为止,为电影在不同程度上添彩增色。比如前期的李善德,就是古代“冤种”牛马,不管是勤勤恳恳大唐背锅侠设定,还是操劳半生为了家人贷款买房,都让人在啼笑皆非中也引起共鸣。
2)大家都知道马伯庸的获奖小说《长安的荔枝》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古喻今”。但看完电影后,你会发现,它不只是在“借古讽今”,而是导演有了自己适合当下语境的创新表达: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代的生活方式。这放在一部具有厚重历史为依托的电影里,原本看是不成立的,但大鹏把李善德的底色就是悲凉,选择“以喜写悲”,用看似荒诞的幽默包裹悲剧内核,既稀释了主题的沉重,也为结尾的内核输出做了铺垫,来完成“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这一高级表达,在喜剧类型创作上完成度还是挺高的,也体现出喜剧电影的本质内涵。
3)大鹏准确地抓住原著内核,还提供了崭新的电影表达。我看完原著看完电影后,觉得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最明显的优点,是在原著故事扎实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属于电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叙事节奏。大鹏对于整体节奏的把控紧凑,虽然中间的转接有些突兀,也不太流畅和自然,但总体上还算是一气呵成,瑕不掩瑜。同样是讲述大唐小人物李善德接到把岭南荔枝转运到长安的“不可能任务”,与电视剧版的注水不同,其电影很拎得清轻重。而且叙事主线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采用线性叙事逻辑层次清晰:领任务——执行任务——任务遇到困难、解决任务。妥妥的电影“三幕式”结构,完成度高。
4)另外,我对比马伯庸的原著小说内容时发现:此次电影的内核也不止于此(《长安的荔枝》原著重点在于表达僵化制度对人的驯化,以及权力的失控),它脱离了原著的桎梏,导演将主题紧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勾连并生动诠释了这句杜牧写下的千古流传诗句……
我们回头再深入地想想,如今的现实的确面目可憎,也让人束手无策。拷问现实是我们电影人有社会责任的呈现,但拷问之后呢?谁不是骂过、哭过,恨过之后,但第二天依旧咬着牙挑起重担,该上班的上班,该生活的生活。在千古诗句中,“一骑红尘”的绝望打工人是悲剧但无可避免,“妃子笑”的权力大过天令人痛心也难以改变,“荔枝来”举全国之力固然荒诞也不是重点,而真正值得我们每个观众注视的,是最容易忽略的“无人知”!
电影做得最好的,我认为就是让那些原本“无人知”的小人物付出,被观众能具像化地看见了。比如:他们是“苏谅”,在朋友有难时孤注一掷逆水行舟,仅凭信任与了解,咬牙顶上;也是“郑玉婷”,面对陷入绝境的亲人和爱人,不管是得意或失意,都不离不弃,还有“林邑奴”为保证李善德能将荔枝送去长安拼死一搏等等,是他们共同促成了有笑有泪的大戏,也让人回过头叩问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些忿忿不平,却无力改变现状的普通人,不正是因为有了能接住自己的亲人朋友,才能每次落魄潦倒时,依旧有能力苦中作乐,甚至把泪也变成了甜!
这是戳中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心窝之中,代入感满满。试想,细品,如今的职场打工人在高压环境下做任务的过程中,像李善德一样为跑通各个衙门,争取钱财、人力、马匹,面对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又何尝不是当下各类企业、组织以及各类系统的现状呢?而他兢兢业业得来的成果,最后有没有用,功劳谁来领,并不由他的努力来决定。小人物,只能是一颗螺丝钉,甚至是权力博弈的棋子罢了!
因此,电影能这样迎合市场抓住观众,大鹏还是懂观众,懂表达的,我们导演创作商业电影本就应该这样遵循市场商业的逻辑和规律。
5)全片大鹏用导演视听技巧来紧扣一个内核表达,让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夹杂若有似无的笑点(在观影时,我感觉影片中有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出场挺多的,其实这些人物与影片的主要角色关联度并不高,如果拿掉这些无关紧要的角色,其实也不影响整个电影故事的推进发展。我猜想估计是大鹏要考虑到整个市场商业属性,把一些明星硬生生地加塞进来露个脸还个人情吧),让我们看到一个苦中作乐又无奈、却偏偏不服输、能抗争的小人物——李善德。
导演对李善德在电影中的塑造是可圈可点,他不是“古代牛马”这么简单。李善德的角色弧光,其实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这是一出“理想主义者崩塌”的悲剧。因为困境和卑微,李善德对于未来的理想早在日复一日地挣扎中破灭了。因为当“荔枝使”开始阶段的李善德是在为自己而活,想倾注全力去促成荔枝转运。可在整个过程中,他见识到了更多丑陋,看到因为赋税重担,民不聊生,看到盛唐光鲜表面之下,却藏满腌臜而不可见光的缝隙。李善德对于家国的美好愿景,至此再度破灭。比如影片中当荔枝运到长安,任务圆满完成后,李善德仍然代表天下万民向右相“请愿”,并提出有力质问:建设锦绣长安,是谁的锦绣长安?此刻的李善德超脱自私利己,他的心头几乎又燃起年轻时的志得意满和人性光辉。其结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转运荔枝成功了,但李善德的仕途彻底失败了,他建设锦绣长安的美好愿景也失败了,但却没有输掉人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用影像的视听技法提升了电影的整体普世价值观,对电影人物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升华,但他还有更大的野心,在进一步挖掘李善德在“家国情怀”上的可塑造空间。当李善德一家保住性命,被发配岭南,当他听说长安沦陷,坐在树下,狠狠地哭,也狠狠吃了一大把荔枝,他的泪水不仅是在哭大唐,更是对于曾怀揣“报效家国”理想的自己的哀悼!……
如此,三次破灭,让李善德理想主义者的期待彻底崩塌…如此的“李善德”,我想大家熟悉么,感同身受么?他何尝不是现在的你我呢?我们都曾经憧憬过,努力过,放弃过……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一现实中普罗大众的无数期待与梦想的破灭来“用古喻今”照亮现实,直击人心!
6)此次的《长安的荔枝》,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大鹏的导演水平和技法成熟并进步了很多。“细节,被誉为艺术的全能之神”!在电影中他展现了足够多的人物塑造细节,比如当李善德在听到转运荔枝试验失败后,他那不听使唤的手都“抖跳”的让观众看得既心酸又肉跳,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电影还有个细节我个人觉得能足以让它的内核穿越古今,构建具有当下女性的表达。
我当,千军万马蹄声响彻长安城,荔枝千辛万苦来到长安,终于在贵妃生辰宴席上上桌,一只洁白如玉的手伸向它,却尚未触碰就收回……这一幕,导演还是有想法和表达的,他通过这一镜头给观众留白了许多遐想的空间:或许,贵妃根本就不爱吃荔枝。又或许,一场莫须有的千古罪名仅凭这一个镜头,就“自证清白”。在女性觉醒的今天,导演用现代人的视角,为千百年来承受“祸水”罪名的女性们,呼唤了真相。当下的环境里,我想,还有什么能够比《长安的荔枝》更证明电影的力量?它既不落后于时代,也对得起电影人的良心!
最后,与其说《长安的荔枝》在影射现实,倒不如说它反映的正是古往今来的人性与陋习。其中的各种滋味,非相似经历者,确实难以体会……苦的是底层百姓,是李善德这样的小人物。
在电影的最后,我们看见:李善德一边吃着荔枝,一边流泪……
这泪里,包含了太多东西,有不公,有辛酸,有惋惜;有幸运,有讽刺,还有无力、无奈。
只能说,时代浪潮下,一个普通人,你我皆浮萍,这是一种恒久的当下现实性,无处不在,电影打中的正是这一要害,能不火吗?
(“铿锵电影”专栏影评,文/张乃平(电影导演),责任编辑/明月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