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在《临江仙》破万时就想写,但还是想观察观察后续,所以就只发了条微博。
如今《朝雪录》也已破万,《定风波》播出前还出现全站热度异常,样本量充足,可以展开聊聊。
让我们来看看,平台用以衡量影视剧综项目成绩的这个热度系统,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自己的操作击穿了信用。
以下,我们会在措辞上尽量克制,不给定性结论,只分析现象和逻辑,相信你们自会得出结论。
1
三大平台的热度异常
先说爱奇艺。
爱奇艺的热度异常,近一年多来零零总总被讨论过很多,但真正让数据观测者大跌眼镜的,还是《临江仙》。
它的爱奇艺站内热度数据有几处大的异常:
其一是播出第二日白天,站内热度数次不正常直线上升,从9点到13点四个小时热度涨幅高达1500,形成的热度曲线陡峭到被戏称为龙抬头,还不止一次。
其二是就是破万的那个周末。《临江仙》是周五中午首播,经历了第二日“龙抬头”后,热度从周日起就进入增长缓慢期,第二周在不断更+保持双更的播出模式下,热度峰值一直横盘,但到周六,热度值突然高歌猛进,峰值连续两天单日拉升250+,整个周末拉升500+,直至破万。
正常来讲,热度越在高位,拉升难度越高,在9700这个高位上,单日拉升200+这个程度,是连五年内唯一破圈大爆剧《狂飙》都做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观测数据的网友会讽刺这部剧为“大狂飙”。
在《临江仙》身上小试牛刀后,桃又在下一部自制剧《朝雪录》上大施拳脚。
《临江仙》有的第二日疯涨,《朝雪录》也有,幅度也是一模一样的1500左右,同样的龙抬头,同样不止一次。
而也许是吸取了《临江仙》周中横盘周末大跨步拉升超《狂飙》的教训,《朝雪录》的数据则非常规整地每日上涨,涨幅曲线完美一致,如尺子量出来的一样标准,就连周一都必须要比休息日的周日匀速上扬,完全罔顾观众正常观剧的基本规律。
曲线标准得如尺子量出来一样
到第二个周末破万后仍未停手,热度值仍一路陡峭上扬,左手拳打《人世间》,右手肘击《莲花楼》,左脚踩踏《唐诡2》,右脚横踢《风吹半夏》,爱奇艺今年唯一破圈热剧《漂白》都自叹弗如,更别提什么《宁安如梦》《长风渡》《一念关山》,通通靠边站,更是会气死于2024年初播出效果不及预期但集均也在4000w+的《南来北往》,伊热度峰值硬是停在了9959上。
倒不是说爱奇艺以往的破万剧或者热播剧就“干货”到什么程度.别的不提,爱奇艺今年所有S级剧部部爆开就已很可疑,播出第二日白天的热度开闸也是自去年起几乎每个重点新剧都会得到,观测数据的网友称其为“大礼包”,有人说是其整体水位下降后站内对每部剧的热度补齐,但显然不是什么符合逻辑的自然增长,而这两三年里其热度值经历了不止一轮的通货膨胀,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只是《临江仙》和《朝雪录》的破万,是除了爱奇艺站内数据外,包括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各社媒平台、包括百指微指等各数据体系都无法支持的。哦,准确地说,除了热度值外,站内其他数据也无法支持。其中《临江仙》至少还有白鹿粉丝帮忙增加活跃度,《朝雪录》比起来就更欠缺了,仿佛每日固定数量的新观众匀速跑步入场,不在任何平台讨论剧情不磕CP不夸赞不吐槽不爱不恨,只一味增加平台热度和云合播放量。
大概是外界的质疑嘲笑声太盛,爱奇艺还官方亲自下场解释热度规则,不过看吃瓜群众的反应,收效甚微。
更好笑的是,当《定风波》接档《朝雪录》即将开播时,爱奇艺站内又统一回调了热度,让多部剧在周五下午出现热度非自然的极速下探。
已过热播期很久的剧都未能幸免
当然,这不是爱奇艺一家的现状。如果说爱奇艺的热度体系是近期被异常击穿了公信力,那优酷的热度体系,可以说是从未建立起公信力。它的破万剧集指向的集均范围,可以从1000w+到6000w+不等,参考意义微乎其微。
最典型的例子是《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的神奇破万之旅。该剧2025年1月18日中午开播,三日后热度就横盘在8000出头,到第五日热度突然直线上涨,不论白天黑夜,不论清晨凌晨,就是一个字:涨。花了三天匀速涨到10000出头,成功在24日超点收官当晚达成破万成就。
极端例子外,优酷还有大把重点剧目都能在凌晨1点后热度不降反升,有粉丝辩解说是系统夜间吐热度,但为什么要吐、要吐多少、为什么有的吐有的不吐,没人说得清楚。
腾讯的热度体系会好一些吗?也并不。在爱奇艺自毁长城之前,腾讯剧热度值破3万的含金量,比优酷的破万剧高,比爱奇艺的破万剧低。屏蔽前台播放量后,最低集均破3万剧是《梦中的那片海》,云合V30仅有2000w集均,那它是靠什么破3万呢?官方发过的“弹幕量过亿”的战报也许可以一窥究竟。
集均更低的破3万剧《且试天下》是在腾讯未屏蔽前台播放量时播出,彼时热度系统不稳定,未列入比较范围
而在今年,腾讯热度值方面的最大异常,出现在《桃花映江山》上。我也是第一次见识了接近90度垂直还有锐角的热度曲线,而在更新期晚间热度如心律不齐心电图一般的上下波动,也相当罕见。
但这热度的蹿升异常,最后只帮助《桃花映江山》热度峰值突破26000,这到底是图什么,观测数据的大家都很困惑。
腾讯不同于爱奇艺、优酷的,还有它特有的“包场赔罪”文化,今年不少重点剧在播出效果不达预期后,于剧播期的中后段开始疯狂发放云包场,有的甚至绵延到超点结束后,所以大量剧集的热度值会因为云包场形成的会员购买而增加。从平台的角度,真金白银是赚到自己口袋了,但从以热度推集均的行业角度,大量云包场的存在,其实是干扰了大家对剧集真实播放成绩的判断。
2
如何呢,又能怎?
有人可能觉得,害,平台热度体系本就自己做裁判又自己参赛,既然是自己评估自己,那就算信用崩溃,又能有多大影响呢?
影响大概是连环的。
首先很容易被干废的,就是云合与酷云等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
云合与酷云都是热度拟合。各平台影视剧综的有效观看集均、完播率、留存率等指标都是平台核心数据,轻易不会对接给第三方机构,除非有战略合作关系。而第三方数据机构一旦与某平台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所谓“第三方”的身份就存在很大的瑕疵,其数据的客观性也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信云合、酷云胜过信灯塔,因为后者与优酷同为阿里旗下。
在无法直接拿到平台核心数据的前提下,这些第三方机构整体还是以各平台的自家热度值等指标去模拟还原有效播放量,那么当算法中最核心的热度值不可信时,其给出的集均数据公信力也就大打折扣。
《朝雪录》破万后一路持续高歌猛进,其云合当日占比也一路高涨至30%+,在这个指标上真真正正进入了年度大热剧阵营,在其他指标都不支持的情况下。所谓的云合去水,前提是平台 要脸热度体系在自己的规则内持续稳定运转,一旦各平台都开始肆无忌惮操弄数据,云合的算法又如何自处呢?
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长长久久的遵守规则、日积月累的自我约束,但破坏,只要一两个项目的异常就足够了。
平台为什么要取消此前一目了然的前台播放量,而转向各自热度体系的建立?正是因为各家前台播放量动辄百亿的洪水泛滥,闹出了十几亿国民每人看一遍都不足以支撑的播放量笑话,最终前台播放量体系信用崩溃,在舆情与监管的双重压力下,只能隐藏。
转为热度值体系后,内娱剧集市场进入了指标各自为政但不至于过度膨胀的短暂平稳发展期,结果当整个产业下行,幺蛾子又按不住了。
越来越多的播放外指标被纳入热度系统:从前的那些弹幕、评论、站外转发虽与剧集热度相关但也容易被注水造假;而如今的直播甚至团综都一股脑塞进去,比当初前台播放量包含二创播放量更要离谱;至于角色热度值等花样百出的氪金项,更是纯纯割粉丝的韭菜,早已与观众无关。
观众发现,内娱长剧越来越不需要自己这个消费者真正去观看,早已进入全自动流程了:选角炒一轮,路透炒一轮,撕番撕待遇、加戏改戏、发型妆容、吻戏亲密戏,海报用尺量,预告掐秒表;一轮轮话题炒作后,剧集终于开播,观众五分钟离场,程序员接管全场,站内指标数据屡创新高,剧情向CP向恶搞向cut全社媒平台铺上,最后再来一轮PR稿宣告胜利,完成闭环。
所以别问观众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看长剧, 观众既不被尊重,甚至都不被需要,又何苦流连于此。
于正的所作所为与所得,不是早已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了吗: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就是要有自吹自擂自证成功的全套话术,用户什么用户,谁还需要用户?
提问:行业很差的时候,从业者如何自救?
程序员:谢邀,等我一下。OK好了,谁说,行业很差了?
你平时会关注剧集成绩吗?如何看待如今的成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