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94年来说,我们用《火烧红莲寺》作为代表来说明香港武侠片的风潮已经过时了。
读者“志民”老师觉得写的不好,“写的蜻蜓点水、浅尝则止。《新火烧红莲寺》哪里好哪里不好,都没有深入讨论。”
这个没有办法,我们写的是徐克篇,是从徐克出品的作品作为代表来摹写整个时代。《火烧红莲寺》属于很偷懒的跟风作品,将监狱故事往古装里套,投机取巧,制作不精工,台词很三俗,服道化都不精致,被观众抛弃,票房低的离谱,并不冤枉。导演林岭东都哀叹自己将武侠潮的大门给关上了。
但是,有徐克与林岭东的坐镇,《火烧红莲寺》并不是烂片。尤其对于那一时期的大陆观众来说,观影量远不如香港观众所呈现的饱和状态,因此《火烧红莲寺》成为了很多大陆儿童的童年阴影,被影片的cult风格唬得团团转,惊为天人。其实,现在看依旧能看,依旧很有感觉,并不是没法看的烂片。
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明明能看,不是烂片,当时的票房却如此之低?
答案可以用一句网络常用语来作答:
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都不打。
不是你不行,是你很行也不行,没人搭理你了。
当时代接纳你的时候,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当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就像“忆竹邑”老师说的那样:“同类型片子太多,审美疲劳。没人看正常,哪怕影片质量很好。”
“莫生”老师也说,1994年神片极多,被称为上帝想看电影的一年,1993年则是天堂想看武侠片的一年。就是在这样的年份里,像《一刀倾城》《精武英雄》这样的经典,居然是赔钱的,这还能让人说什么呢?
就是佳作太多了,大家看不过来了,审美疲劳了,厌倦了,于是抛弃了。
时代的转圜,就是在一瞬间完成的。1992-1993年间,武侠火得一塌糊涂,到了1994年就一泻千里,等到1995年就作为片种就彻底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那些影片不好看,而是观众不愿意看了。
其实,根本原因是时代变了,审美变了。
1992年,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正式组成“四大天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再加上张国荣余威犹在,金城武、郑伊健等帅哥也在虎视眈眈。偶像的时代降临了,大众的审美情趣改变了。
那么多喜剧明星,为什么只有周星驰火,还不是因为他长得足够帅。那么多动作明星,也只有李连杰一个人爆火,归根结蒂还是因为他长得够帅。
时代变了,娱乐行业由供方市场,变成了需求市场。
武侠片的早期,属于供方市场,只要身手好,打得漂亮,即便长得面目可憎,也能当主角,也能很红,像罗烈、陈星、陈观泰、洪金宝,都做过一线大牌。成龙也是大鼻子、小眼睛,长得也不漂亮,好在割了双眼皮后让人看着顺眼了很多。供方市场条件下,观众没有太多选择权,供方提供啥,只能被动接受。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1990年代,供需关系逆转了。市场的需求方的可选择性多了起来,他们可以自己用脚为自己的喜好投票了。于是,看脸的时代应运而生,偶像时代到了。
而且,越随着时间的发展,就越往只看脸的时代上走。现在的当红小生们,几乎全是小奶狗,一个比一个嫩,越来越娇媚,媚到失去了男性的张力。让这样的男演员去演打戏,能把pose摆的像模像样,就已经是非常难得的状态了。
很多人觉得这样不对,这样不好,但就是给不出解决之道。因为本身就无解,有需求,就有市场,要改变也是去改变市场审美,而不是盲目打击供方。
当初,赵文卓接班李连杰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不够帅。尽管他有型,面孔也长得棱角分明,但是不耐看,经不起端详,帅得不够味道。身上更是缺乏宗师气度,因为这种宗师气度,已经被李连杰给定义了,别人怎么能学得来?
电影拍得精彩,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可偏偏就是不为观众所接受,最典型的作品莫过于徐克于1995年执导的《刀》。
悲壮的徐克,明知市场已经不行了,偏偏想要扭转,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逆势拍出了《刀》,然后求仁得仁,果不其然地悲壮了。
还是那句话,不是《火烧红莲寺》不好看,不是《刀》不好看,而是观众抛弃你的时候,压根就不给你打招呼,他们就是不进电影院,就是不去看,用脚投票,选择不在乎。
观众与武侠片之间的热情就像一段感情。从91年到93年,爱你爱了三年了,三年之痒,蜜月期已过,不再爱了。当一个人不再爱了,那种绝情,那种坚决,那种冷若冰雪,即便站在你对面的是一名貌若天仙之人,一旦无爱,那一个转身,那一个提裤子走人的绝情,让人心碎,决绝到无以复加,说弃即弃,毫不犹豫。问题是,你还不能说观众是渣男,只能去反思自己,我到底哪里错了?
你没有错,你只是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
《刀》最终票房330万,位列当年票房榜第60名,是一个非常靠后,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徐克自然赔钱赔得一塌糊涂。
徐克在筹拍《刀》的时候,已经很清楚由他开创的那种漫天飞舞、衣衫飘飘的浪漫到极致的武侠,已经过时了。他自己也厌倦了。
但是,对于拍摄武侠,他并没有厌倦,还是想继续拍,至于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一改前风。
既然观众已经不再喜欢写意的古韵美术布景,不再喜欢威亚特技加持之下的飘逸打斗,那么就把武侠还原为粗粝的古朴风吧。
其实,徐克飘逸浪漫的武侠风也不是他凭空创造的,而是从胡金铨那里偷师学来的。现在,肇源于胡金铨的武侠风已经失效,而当初与胡金铨并列为“绝代双骄”的另一位动作片大师张彻,走他的路线,应该可以吧。
张彻擅长的是阳刚壮烈的男性力量,与胡金铨考究的服道化相比,张彻的角色往往穿着坎肩就上场了,他要展示的男色,并不是服饰。他执导的动作片,也不追求飞来飞去的风格,只是要勇猛,要壮烈,要激情澎湃。
徐克,就像去尝试一下张彻的这种风格。
刚巧不巧,在1989年李修贤为张彻祝寿,专门拍摄了一部庆寿性质的电影,祝贺他从业40周年,影片叫《义胆群英》,徐克担任了本片的制片人。
就在那年的生日宴会上,张彻说:
未来的武侠片是徐克和李仁港的天下。
话被张彻说对了一半。因为徐克在第二年就拍摄了《笑傲江湖》,一跃成为了顶流武侠片导演。而李仁港则磕磕绊绊,自始至终都没能晋升为一线大导。
不过,为报答前辈的肯定和提携,徐李二人决定致敬经典。
1994年,李仁港拍出了《94独臂刀之情》。
1995年,徐克拍出了《刀》。
两部片,都改编自张彻的成名作《独臂刀》。
事实证明,李仁港的确不如徐克,《94独臂刀之情》也果然不如《刀》。倒也不是说《94独臂刀之情》一无是处,其实姜大卫、徐少强、刘松仁的演绎还是蛮有味道的,西风漫卷,刀法凌厉,能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可是,凡事不经比对,相形之下,《刀》显然更好。
《94独臂刀之情》只是能看,可以打70分。《刀》就是绝对的经典了,可以打100分的。
当初,我们写张彻与《独臂刀》时,聊到过倪匡是编剧。而倪匡与金庸又是铁哥们,所以倪匡写《独臂刀》时,直接从《神雕侠侣》那里抄写了故事创意,没有买版权,不是小说改编哦。
故事框架上,《独臂刀》与《神雕侠侣》的确非常相像。看看《独臂刀》的情节吧,男主角方刚(杨过)被大侠齐如风(郭靖)收养长大,从小被师傅的刁蛮女儿齐佩(郭芙)欺负,两个师兄(大武小武)也因为师妹喜欢男主而心生怨恨,时常挑衅。而一直欺负他的师妹齐佩(郭芙)其实喜欢男主,可男主一点也不喜欢她,最后师妹一气之下砍断他的手臂。
重伤的男主角黯然离去,跌入人生谷底。幸得善良的少女小蛮(小龙女)相救,在她悉心照料下,男主逐渐康复,并炼成绝世神功,单手刀法冠绝武林。最后,男主杀回旧地,完成复仇。
《独臂刀》上映之后,大获成功。后来,“邵氏”推出续集《独臂刀王》,编剧依旧是倪匡,然后这一次他又从《侠客行》那里偷来创意,继续编故事。后来,“独臂刀”这个IP,还陆续推出过《座头市与独臂刀》(又名《独臂刀大战盲侠》)《新独臂刀》《女独臂刀》《独臂神尼》《独臂拳王》《独臂双雄》《独臂侠大战独臂侠》等,成为一个大IP。
总之,徐克去改编《独臂刀》,想要借IP的势,重振武侠,有他的道理。
还有,相比香港的飞天遁地的武侠,大陆的武侠也在崛起,相比而言,大陆武侠就没有漫天飞舞,像什么《武林志》《木棉袈裟》《黄河大侠》《自古英雄出少年》《侠女十三妹》《东瀛游侠》《金镖黄天霸》《神丐》《无敌鸳鸯腿》《八卦莲花掌》《武当》《神鞭》等等等等,全都是灰扑扑的,动辄一身泥,灰头土脸,相当写实了。
大陆的武侠片,顶端是《双旗镇刀客》,故事简洁,就是满屏的男性的力量在飞扬,奇异又张扬,让人过目不忘。
徐克,想要走的,就是这种彰显男性力量的路线,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江湖,将故事简单化,人物简单化。
再有,就是武侠片风潮大起之后,不仅喜剧片都充满了武侠元素,连文艺片也开始武侠起来,王家卫就执导了逼格满满的《东邪西毒》,用武侠的形式去述说文艺的内核,讲得是江湖人的情与爱。
徐克的想变,还在于他曾经执导过纪录片,早在美国留学时,徐克就与同学崔明慧合作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成片,是一部纪录片,名叫《千锤万缝创新路》,记载了1973年美国华人在唐人街组织游行的活动,讲述华人在美国的种种磨难。
作为学生时代的习作,《千锤万缝创新路》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像。不过,与徐克合作的崔明慧,英文名叫克瑞斯汀·崔(Christine Choy),后来拍摄了抨击美国种族歧视罪恶的《谁杀害了陈果仁?》(Who Killed Vincent Chin?),获得第61届(1989)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提名,在美国纪录片界拥有不小的名气。徐克还有一位同学,叫焦雄屏,后来也成为了台湾影视圈的大咖。
徐克想要改变风格时,就想起来曾经拍摄纪录片时的风格,想将下一部影片有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刀》,就将上述风格的容纳为了一体。
整个故事都是以女主角以怀春少女的口吻作为旁白,讲她怎么看待爱情,怎么看待江湖,喃喃自语地贯穿了整部电影,看起来非常王家卫。只是,徐克不是王家卫,他没有学到墨镜王的精髓,既无名句,这些旁白也缺少思想内涵。
类似于《双旗镇刀客》的那种粗粝与尖锐,倒是学来了,整部《刀》同样一身泥巴,灰头土脸,非常接地气,非常张扬男性的力量。
张彻的男性之美,实际上有些肤浅,他更偏向于卖男色,代表作品都是靠狄龙与姜大卫的绝世美颜去支撑的,靠他们桀骜鬼魅的笑容去作为看点,卖的并不是肌肉,用随意抛洒的血浆去代表男性的张力,也有些廉价。
徐克的《刀》,就做到了。
练刀房里的男团们,个个拥有八块腹肌,将男性的力量张扬到了极致。赵文卓更是将男性的倔强、不屈、隐忍、勇敢等气质演到了极致。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炼锋号”的刀场里,惠天赐饰演的向且正是这个练刀场的老板,也是一名隐居的江湖大侠。他带领着一众徒弟,以练刀为业,他不希望徒弟们踏入江湖,只希望他们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此生就好。
刀场的女儿向灵(桑妮 饰)喜欢上了两位师哥,一位是赵文卓饰演的黎定安,一位是陈豪饰演的铁头。黎定安的父亲曾经是向且正的义兄,并在一次帮向且正解围时战死,因此黎定安就向且正收养,并打算将刀场传给他。
向灵不懂江湖,却向往江湖。她心目中的江湖,是以自己为中心,她希望黎定安与铁头能够为了争取她而打起来,这种纷争她觉得就是江湖。但是,黎定安与铁头不为所动,他们也在向往他们心目中的江湖。
在刀场所在这个西部小镇上,生活着各色的人等,有不安分守己的猎户,有游荡在镇外的马贼,还有妓院,有酒楼,还有难得一见的杀手。
这次,酒楼向刀场定做了五把宰牛刀。刀打好后,师傅派黎定安与铁头去送刀。
结果,路遇猎户们在调戏一名妇女,被一位路过的僧人打抱不平,将猎户们教训了一顿。
铁头觉得这就是江湖,和尚是好人,是侠义精神的代表。
然后在酒楼里,铁头他们再次遇到猎户们,这些混混这次是想吃白食,吃了饭不想给钱。铁头拿出刀来,也要打抱不平。结果猎户们看到刀,怂了,乖乖交钱闪人。
铁头觉得自己也有了侠义精神。江湖真是好啊,可以行侠仗义。
可是,转眼,他们看到了那位行侠仗义的和尚被埋伏下来的猎户们杀死了,横尸街巷。
铁头愤怒之极,欲为和尚报仇,带领刀场的兄弟们将猎户们全部杀死。
还是黎定安拦住了铁头,将他带回了刀场。
路上,他们路过妓院,被楼上的妓女(周嘉玲 饰)魅惑,一下两个人全坠入情网。
回到刀场之后,铁头还是想要去为和尚报仇。结果被黎定安告诉了师傅。师傅惩戒了他们,铁头等人对黎定安的“背信弃义”嗤之以鼻,并发生嫉恨。
在接下来的“祭刀”仪式上,师傅拿着被祭奠的断刀,告诉大家刀场正式由黎定安接班。
铁头更是对黎定安充满了不满。他决定给黎定安一个下马威,当晚就带着众师弟们杀向猎户们,看黎定安能够拿他们怎么样?
黎定安左右为难。一边是师命,一边是师弟,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干脆,自己撒手不管,独自出走了事。
结果,在他准备离家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刀场管家与向灵之间的对话,得知那把断刀是自己父亲的遗物。定安的父亲,20年前为了救刀场的人,被马贼所杀。
黎定安冲进去问自己的身世是什么,仇人又是谁?结果,向灵也不知道,只模糊地告诉他那个仇人一身刺青,会飞,然后更多信息她也不知道。向且正从来就没说过,因为他不想让后辈知道这些,不希望他们踏入江湖。
黎定安决定拿上断刀,独自踏上江湖,去寻找仇人。
结果,在黎定安离开后,向灵关心他的安危,追了过来。
在追赶黎定安的途中,向灵的马,踩到了猎户们设下的陷阱,倒地的向灵大声呼叫黎定安。黎定安听到小灵的呼救,调头回来帮忙。猎户们发现有猎物落网,前去查看,结果发现了黎定安、向灵。
因为那日街头纠纷,猎户们见过黎定安也在现场,于是认为黎定安也是来向他们寻仇。于是,双方大打出手。黎定安双拳难敌四手,一只胳膊被猎户的猎兽夹卡住,最后断了下来。
危急之时,铁头终于带着师弟们赶了过来。乱战之下,猎户们被打退。黎定安也在混乱中跌入悬崖。
黎定安掉落悬崖后,并没有死,反而是被一个叫做黑头(钟碧霞 饰)的女人所救。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黎定安决定放弃仇恨,与这个救了自己的女人一起、安度余生。于是,黎定安在村里的一个酒馆,找了一份杂役的工作。
这一天,一个满身都是刺青的男人,到酒馆喝酒。
据说,这个人是一名马贼头目,能上天入地、功夫了得,大家都叫他“飞龙”(熊欣欣 饰)。
能上天入地、而且还是马贼,黎定安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杀父仇人。事实上,那个仇人正是飞龙。
黎定安想要复仇,可是自己却断了胳膊,废了武功。
接下来的一天,一群马贼前来洗劫了黑头与黎定安所生活的村子,并放火烧了它。
黑头在被焚毁的房子里,找到了一本残缺的书。这是她的父亲留下的唯一的遗物。她以为书里会写了她。结果,那是一本剑谱。残缺了一半的剑谱。
一把断刀,一个残疾,一本残谱,阴差阳错凑在了一起,黎定安靠着这部剑谱炼成了绝世刀法,甚至靠悟性,还进行创新,将刀法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
一名叫做骷髅(谢天华 饰)的马贼头目,打算与飞龙的队伍合作,共同打劫“炼锋号”刀场。
刀法有所成就的黎定安,干掉了骷髅手下的几名马贼,还从他们口中得知了,骷髅、飞龙联手打劫刀场的消息。
为了报仇,也为了师父的“炼锋号”,黎定安决定去阻止飞龙、骷髅两伙马贼。
铁头那边,在黎定安失踪之后,向灵疯了一样一直对黎定安念念不忘。铁头决定带着她去寻找黎定安。
在一家客栈,铁头与向灵遇到了此前迷住了他的那个妓女。而且,几名坏人正在折磨那个女人。
铁头拔刀相助,救了女人。然后带着她与向灵,另外找了一个住处。
夜半,向灵醒来,发现铁头正与那个女性在啪啪啪,女人被绑着,铁头在用强。向灵怒怼铁头,结果铁头将女人与向灵绑在了柱子上,说自己独自去找黎定安好了。
此时的铁头,已经踏进了江湖。曾经,他仰慕那名仗义出手的和尚,以为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大侠。谁知道,进入江湖之后,他不会也是一名放纵欲望、崇尚杀戮的江湖人。
赶来寻找飞龙的黎定安,因为身上没有钱,被客栈安排在了猪圈里住。结果,在那里,他看到了铁链。进一步,他用铁链与断刀缚在一起,让断刀收放自如,刀法再次精进一步。
夜深后,飞龙、骷髅的人马来到镇上,开始劫掠。
马贼们冲入客栈之后,引发了一场乱战。黎定安看到了同在客栈的向灵,前来保护。妓女以为他是马贼,拿起一把匕首,向他刺去。
黎定安手起刀落,结果了这个女子的性命。妓女倒在黎定安怀中,此时的定安才意识到,这名女子就是曾让自己心生爱慕的那个女人。
为了复仇,曾经的黎定安,选择了离开刀场。为了复仇,此刻的定安,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爱慕已久的女人。在抛弃了过去、杀死了爱情之后,黎定安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复仇者。
外出的铁头,得知马贼在洗劫客栈,赶紧赶了回来,保护向灵。不愿露面的黎定安,将向灵交给铁头,然后转身离去。
就此,两个人的身份都完成了转变。铁头蜕变成了一名纯粹的江湖人,黎定安蜕变成了一名纯粹的复仇者。
随着两位男主角的蜕变,《刀》也进入了故事的高潮。
骷髅与飞龙联合,扑向刀场。
黎定安及时赶来,终于手刃飞龙,为父亲报仇。
按说,大仇得报,故事应该迎来happyending,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大结局。
可是,徐克选择让黎定安与铁头都离开了刀场,只会隔段时间回来一次。而向灵,则一直孤独地等待他们,直到老去。
其实,这就是徐克要讲的主题,江湖只是一场买卖,在这桩买卖里,没有人能永远占便宜,不管你是卖者,还是买者。
曾经,飞龙杀死了黎不悔,20年后,他还是死在了黎不悔的刀下。
黎不悔的儿子黎定安杀死了飞龙,完成了替父报仇,这是一桩恩怨的结束,也是另一桩恩怨的开始。之前的黎定安是复仇者,如今的他却变成了别人的复仇目标。
以后,向黎定安寻仇的,可能是飞龙的手下,可能是飞龙的朋友,也可能是飞龙的儿子。
铁头对江湖充满了向往,他感动于和尚惩戒猎户,也体验了爆锤欺凌妓女的恶人们的快感,还体验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高潮的快感,更目睹了黎定安血洗马贼,通杀飞龙的过程,已经成为江湖人的铁头,更加离不开了江湖。
向灵,也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因为江湖的买卖,江湖的恩怨,一旦开始,就会一代一代传下来,没有人能阻止。
江湖是残酷的,一开始,黎定安、铁头还能回来看望过向灵,但是时间久了,二人就音讯全无,再也没有回来过。
黎定安可能跟飞龙一样,被寻仇者击毙。铁头也可能像那个和尚一样,因为见义勇为,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毕竟,在江湖的买卖中,没有人能一直占便宜。
孤独的小灵,一直在等待定安、铁头的再次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向灵也变得满头白发。演员也从桑妮,变成了雪妮。不知道这是否徐克特意的选择。
于是在电影的最后,女主角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江湖是什么,我还是不明白,不过我不管,我只是每天都在,等我喜欢的人回来找我。
徐克通过《刀》,对江湖,对恩怨,对人性,对爱情,发出了一系列逼问。赵文卓不再是黄飞鸿那种的大宗师,而是徐克追问江湖恩怨的一个工具人,谁对谁错,他只是抛了出来,并没有给出答案。
铁头明明不是武林高手,却冲来冲去,就为了一种向往,但是他所向往的正义真的存在吗,他做的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还是不过平添了一种笑料?
对于女性,徐克曾经在《上海之夜》里对两种女性表现了赞赏,一种是张艾嘉所代表的盛世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对爱情执着。另一种是叶倩文,尽管她地位卑下,但是生性单纯,淳朴善良,保持着人性的美好。
到了《刀》,徐克变了,看待女性的视角彻底变了,向灵看似执着又单纯,但是她又很愚蠢,既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芙,又像《边城浪子》里的马芳玲,她们对爱情的执着,看起来不是那么美好,而是很愚蠢,令人生厌。还有那个妓女,她简单的美与死亡,都显现出一种极致与决绝,但是也有些工具化,用来折射男主角们的心境的变化。徐克看待女人,开始有了些鄙视的态度了。
不管怎么样,《刀》是值得咀嚼的一部影片。
只是,徐克不是王家卫,有些拧巴。单纯从影像风格来说,《刀》偏向的是《双旗镇刀客》那种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返璞归真贴近现实的服道化,以及偏硬桥硬马的打斗风格,使得这部影片看起来格外带劲,刀场里的打铁的汉子,个个袒胸露乳,散发着蓬勃的雄性力量,还有黎定安强烈的复仇欲望,都让影片看起来性张力满满,极具冲击力。
按说,影像本身已经讲出了很多东西。但是徐克偏偏加上了王家卫式的台词,用大量看似深厚的台词去挖掘江湖恩怨的深层含义。这多少有些跑偏了,台词与影像风格之间存在撕裂,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
既简单又深度,这个太难了,徐克无法做出有效的统一来。
连将叙事做到极致的王家卫,推出的《东邪西毒》都扑街了,徐克这版《刀》在武侠大潮已经落幕之时,才缓缓推出,已经晚了,无法将观众拉回电影院去,最终也以惨败宣告武侠片的最终落幕。
徐克,该怎么办?
换种风格,拍拍《青蛇》《梁祝》《铸剑》试试看,他能成功吗?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