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口碑争议背后,男频剧“轻喜风”已成口碑老大难

admin2025-09-18  1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轻喜风”似乎成了男频剧的一个标签。

从最早王倦操刀剧本的《庆余年》,到之后的《赘婿》延续热度,再到近两年的《庆余年2》《大奉打更人》等剧,都少不了类似的处理;效果如何,也往往会成为关注重点。

事实上,近年来剧集的“轻喜风”并不少见,只是男频剧似乎格外高发。围绕近期播出的《赴山海》,出现的一些争议也包括“轻喜风”。

如此处理是否必要,又有怎样的行业考量,是该改进还是该减少,或许值得探讨。

“轻喜”三重门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喜剧难写、难拍,从来都是摆在明面上的考题。

导演月影对搜狐娱乐分析表示:“传统戏剧体裁大体分三种:正剧、悲剧、喜剧,有的会加上更现代的悲喜剧。而相较于前两者,喜剧可以说是更特别的一类,它对创作者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能写好正剧和悲剧的作者,却未必写得好喜剧。”

而伴随着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剧集开始融入“轻喜风”,就会出现创作上的难点,即原本非喜剧类型的创作者,包括导演、编剧、演员等,会被要求表现出喜剧能力。

这其实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工错位。

“从正剧到喜剧,在创作上其实是存在‘跨行’的。”月影认为,“而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创作者,并不具备类似的能力;或者说得直白一些,很多作品里的喜剧创作,我觉得只能算是‘模仿’喜剧。”

这种错位可以从三个领域来进行分析:表演、编剧和整体把握。

虽然《赴山海》有不少部分算得上可圈可点,但既然相关处理存在一定的争议,或许可以借着具体问题,看看这些争议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在表演层面,已经有一些评论指出,成毅并不适宜喜剧。

他的个人气质会相对内敛、踏实,甚至综艺里的人设会偏“老实人”;而放在剧中,无论是诠释前期跳脱的小少爷,还是穿书而来后接受自己身份的一系列喜剧桥段,给到角色的反应都是不够的。

“喜剧表演最需要的,是尺度。”月影表示,“荒诞闹剧、欢乐喜剧、诙谐轻喜剧还是生活喜剧?演员需要给到的力度和状态,都需要拿得很准。而如果演员和导演没经验,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往往就是失控,轻则五官乱飞,重则大喊大叫,那种东西观众是笑不出来的。”

而喜剧对剧本的依赖还会更强。

所谓“理不歪,笑不来”,指的就是喜剧在创作上特别的“反逻辑”。但恰恰如此,喜剧剧本对逻辑的要求是更高的。

编剧小新指出:“观众必须完全接受你的人物逻辑,才会接受他反常规的、喜剧式的行为,所以喜剧人物是更难写的。”

而《赴山海》的问题也在于人物动机和行为逻辑欠缺,比如一向不成器的萧秋水硬要抢掌门位,不但神州结义的兄弟们无脑跟随,家人和江湖前辈们也听之任之,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更大的问题是,《赴山海》的轻喜剧桥段,影响到了本身江湖侠义的叙事主线。

当萧秋水撇下三个结义兄弟大战金银钱庄,自己却溜之大吉,这种小聪明所指向的人设恐怕谁都要打一个问号;而萧秋水和唐方在被追杀途中,却突然加入一段因为撕破对方衣袖被逼婚的桥段,原本的叙事节奏反而因为所谓“轻喜剧”被打乱。

“轻喜剧在目前的剧集创作中,是一种元素的杂糅,或者说锦上添花,这个定位是不能错的。”小新表示,“所以对于创作者,最需要把握的是,轻喜剧在原本的叙事框架里,是否能成为加分项、能服务于你的叙事目的。如果在这方面失控,那就成了画蛇添足。”

在过往的创作中,其实也不难想到,类似“喜剧过度”的处理。

比如《庆余年2》开篇前四集,就因为过度的玩梗内容,拖慢了原本的叙事节奏,造成观众对这部续集品质的质疑;而之后回归朝堂主线,观众重新找到上一季的观感之后才大呼“真香”,最终推动该剧获得破纪录热度。

而这些问题会集中出现在男频剧领域,实则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男频剧常刮“轻喜风”

需要肯定的是,轻喜风与男频剧确实存在不低的适配度。

制片人切切指出:“早期男频剧的很多元素是来自网文IP的,而这些网文很多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是会加入偏搞笑的风格;而且大多数男主都有‘金手指’,比如穿越、系统,那要配合这些超现实的元素,作品整体有一点‘飞’也是很正常的。”

最初开发的男频剧,基本延续了这种风格。

《庆余年》里的不少轻喜剧内容就来自原著,比如范闲初次见面戏耍范思辙等桥段;《赘婿》原著就以各种现代事物的古代移植玩梗,剧集里加入的“拼刀刀”“男德学院”,也成为契合播剧时期大众审美的出圈话题。

如月影所说:“明快的叙事节奏,是更适配男性受众观看习惯的;其次如果看漫画会知道,男频内容一般突出的热血感,是需要喜剧风进行中和,并给日常内容提升松弛感的,两者甚至就是绑定关系。”

加上《庆余年》《赘婿》中的“轻喜风”确实取得了传播效果,如此处理思路在后续剧集开发中逐渐增加。

而伴随着行业发展,对男频剧的定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思考。

比如早期的男频剧,是根据男频IP开发、为打开男性观众而制作的;当行业发现女性对男频内容也表现出欢迎,如今更广义的男频剧出现了,其IP来源也可以是女频内容,比如《莲花楼》,受众也进一步面向全性别市场。

尤其是伴随着主要平台开始发力喜剧内容,在常规剧集中增添轻喜剧元素,也在成为更多剧集的选择;到了2022年,已经出现大多数热播剧都有轻喜剧处理的情况,包括《苍兰诀》《星汉灿烂》《请君》《卿卿日常》等等。

在如此背景下,在面向全性别的男频剧中加入轻喜剧,不但是符合当下普遍观剧习惯的,也成为扩展男频剧多元受众的关键尝试。

小新表示:“一方面,男频剧里需要更多突出女性的内容,比如要把女主角的叙事功能提起来,那么可以像《赘婿》做反差感,像《大奉打更人》还有反向‘公主抱’的话题;或者《莲花楼》,‘轻喜风’集中在三位男性朋友的相处,也会成为主线的一种调剂。”

“另一方面,女性受众对男频剧的一些爽点可能接受度没有那么高,那么该如何把过场戏拍得好看、把节奏提起来,轻喜剧风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反过来看,当更多深度剧迷涌入男频剧市场,也对剧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轻喜剧元素融入不够自然,形成的口碑问题也会进一步放大。

“应该承认,目前的男频剧创作是需要进一步打开思路的。”切切认为,“行业也还在确认这部分市场的价值和内容定位,目前对轻喜剧风的绑定,也仅仅是尝试的一种。目前来说,改变也正在发生。”

“解绑”?

事实上在行业的尝试里,已经有一些男频剧并未采取轻喜风。

其中表现较好的当属《云襄传》与《藏海传》,属于前文提到的广义男频剧。相较于一般男频剧具备的流量属性,两部剧的观看体验已经很接近正剧,在主题上也有较为深刻甚至悲剧性的内核。

月影指出了两种创作上的差异:“主要看剧集本身的叙事目的和气质,如果是热血向的内容、那么加入轻喜风会适配整体的画风;而这些剧集从主题到表现形式,都是偏现实主义的,那就不需要轻喜风。”

这种观察指向的是,男频剧正在步入更多元的未来。

“对于当下的市场,男频剧的价值在哪?”小新认为,“是从传统流量剧以情爱为主的叙事里跳出来,去关注一些更大的主题,《庆余年》里的‘天下人人如龙’,《莲花楼》倡导的侠义之道与人生选择,这些内容形成了更深层的观众共情,是女性受众也会悦纳的。”

而在这个层面上,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结合实际的表达进行调整的。“行业一直存在一种误区是,遵循某种套路去追逐所谓卖点;但伴随行业逐渐成熟,应该看到作品的统一性,是高于选择何种元素的。”小新称。

切切也认同:“靠类型或元素吸引观众,其实是初级市场的特征;当市场越来越成熟,观众期待看到的是更完整的故事、更具魅力的人物和更容易共情的价值。”

片面寻求所谓绑定或解绑,或许不是最终的答案。而目前轻喜风男频剧的口碑问题,根本上或许在于,行业的创作应该具有更好的确定性。

具体到创作,一是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就是判断是否适配“轻喜风”,是否会和作品本身的质感有冲突;二是需要具备喜剧的创作能力,不但能让观众“笑出来”,更要理解在整个作品中喜剧元素的占比,让其成为叙事的催化剂而不是累赘。

“其实行业的很多思考和经验,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内容的确定性拖了后腿,所以让很多想法没能实现。”切切认为,“不管是男频剧还是其他,轻喜剧元素应该是锦上添花、是‘1+1>2’的,而不是反过来。”

在行业变革的当下,类似“男频+轻喜风”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但面向未来,行业或许需要更好地把握接下来的试错时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8168126a15504.html

最新回复(0)